知识库 > 全身 > 发烧 > 内容

发烧内容

目前世界上有哪些无法医治,确...

病请描述: 其实,大多数疾病,都无法医治,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完全根治。以前没有学医时并不知道,总觉得赤脚医生总是骗人,“一针灵”、“一贴好”,当年想,要是我当医生肯定不骗人,给人家治好病! 后来学了医,才发现,摞起来比人高的医学书,能治好的病屈指可数。天津983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星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很多病,大部分病,都医不好,只能控制! 那么都有哪些呢?1、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是危害人类的一大类疾病,所占比例极高,致残致死率极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心肌细胞、脑细胞都属于永久细胞,也就是坏死后,不能再生,只能靠其他细胞代偿其机能,有时候脑细胞损伤过重,可能留下永久的后遗症;心肌细胞损伤过多可能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即使及时开通血管,坏死核心区域也有坏死的可能,时间就是心肌(脑)绝不夸张。这类疾病没有治愈的可能性,无论是否支架介入治疗,都需终身服药预防再发! 也就是说,不能完全治愈,很多人死于病情进展再发。2、癌症:现如今,因空气质量、食品安全、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使此类疾病越来越多,早期一些肿瘤可能通过手术根治,但仍有复发的可能性,要定期随诊复查,中年后应每年体检,稍差早期肿瘤。而一些已经扩散或无法通过手术根治的肿瘤,当然医学水平在提高,药物在更新,但是仍是威胁人类生命。所以这类疾病也为不可完全治愈疾病。3、糖尿病、高血压:这两个为很多疾病的基石,控制不好可引发多种疾病,比如心、脑、肾、眼都有不同程度损伤,而这两个疾病其实是不可以治愈的,部分继发性高血压还可以通过手术治愈,但大部分都是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也是,基本都是靠药物去控制,而无法根治。4、免疫系统疾病:这类疾病女性多见,比如狼疮、肌炎等等,都是属于免疫系统疾病,他们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暂时控制,但是一旦发烧、感冒、劳累、怀孕等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就极可能再发,亦无法完全根治。5、肾病:其实上学的时候我就最讨厌肾病,总觉得迁延不愈,其实就是这样,逐步恶化,最终变为尿毒症,病程痛苦,也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只能看其逐步走下去,最终走向死亡。这样的疾病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只是说了几大类,随着医学科技发展,也许能根治,现在已经到了有的能延缓生命的治疗办法,但是目前起码没有什么好的治愈方法,那么我们怎么做呢? 还是那句话,积极的生活,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定期查体,不要亡羊补牢,做了教科书的范例!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王星 2021-02-07阅读量1.3万

精液分析

病请描述:精液分析是评价育龄男子生殖能力最直接的检查,读懂精液化验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精液的质量和功能等有无异常,以指导育龄夫妇科学备育。当然不是说精液分析查就不能怀孕,而应该说是怀孕几率小。一、如何采集精液1.最佳取精时间:禁欲(包括同房、遗精、自慰射精等)时间3-5天,但3天左右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性生活频率,更能反应日常的精液质量。 2.最佳取精状态:近2—3个月不吸烟、不酗酒(当然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不过度劳累、无感冒发烧、无重大疾病。 3.最佳取精场所:正规医院生殖科或男科专业取精室,取出精液后立刻送到检验室。(须在一小时内送到医院检验室,并且必须贴身保温在36-37度,否则误差加大。) 4.最佳取精方式:自慰或取精器辅助取精,不准使用避孕套,更不能从阴道中直接接取,阴道内太多沟壑,不可能收集完全,会损失不少精液量,阴道的酸性环境也破坏了精液原本的pH值,甚至阴道毛滴虫等其他微生物污染了精液,每次接取精液时避免洒落精液,保证标本完整。 二、精液化验单主要内容 1、精液量 一次排精正常量:应为2ml—6ml。(世界卫生组织5版手册标准为>1.5ml)   若量>6ml,多见于禁欲时间长者、伴有前列腺炎症、精囊炎症者等。 若0.5ml<量<2ml,多见于近期房事频繁者、取标本时洒落者、先天性精囊腺发育不全者、雄激素分泌不足者等。 若量≤0.5ml或无精液排出,多见于逆行射精者、不射精者、输精管梗阻者(包括输精管、精囊腺发育不良)。 2、精液颜色 正常精液颜色呈均匀的灰白或乳白色或淡黄色。 若呈黄色,提示可能存在生殖道感染或长时间未排精。 若呈淡红色、褐色、棕色(或者镜下见红细胞),则提示可能存在精囊腺、前列腺炎症,结石,肿瘤或生殖道损伤所致的血精。 3、液化状态 正常情况下,刚射出的精液呈胶冻状(很多人不知道精液刚排出来就是液体中带有果冻状的物质,以为自己有什么疾病),一般情况下在15—30分钟内,转变为液态。 若精液液化时间超过1小时或者不液化,则提示可能存在前列腺炎症或者精囊疾病。 4、PH值 正常精液PH值为7.2—8.0,呈弱碱性,(世界卫生组织5版手册标准为>7.2)。 若PH>8.0,常考虑精囊腺炎症或者前列腺炎症所致,也有可能是过久没排精,过多的凋亡精子释放碱性物质。 若PH在6.4—6.7,往往提示射精管和精囊腺的缺如、发育不良、阻塞等原因(一份精液由20%—30%的前列腺液与60%-70%的精囊液及少量的附睾液尿道球腺液组成,精囊液是碱性的而前列腺液及附睾液是酸性)。 5、精子浓度 WHO第4版手册,正常精子浓度为:≥20×106ml。WHO第5版手册,正常精子浓度为:≥15×106ml。 若精子浓度<20×106ml(4版)或<15×106ml(5版),则为少精子症。 若连续三次精子浓度>250×106ml,而且精液量>1.5ml,则为多精子症(世界卫生组织5版手册取消了多精子症的概念)。 若经过3次离心后显微镜下仍未发现精子,则为无精子症(生精功能损害性或梗阻性无精子症)。检验室内精液离心,离心力不得低于3000g。 6、精子活力 《世界卫生组织第4版手册标准》规定:精子活力是指精液中呈前进运动精子(A级+B级)所占的百分率,正常水平为:A级≥25%或A级+B级>50%。  《世界卫生组织5版手册标准》规定:前向运动(PR)精子<32%,总活力(PR+NP)<40%  若A级<25%和A级+B级<50%(4版)或(5版),则为弱精子症。  7、精子活动率  精子活动率是指有活力精子(A级+B级+C级)所占的百分率,正常水平为:A级+B级+C级>60%。  8、精子存活率  精子存活率是指通过伊红染色后,存活精子所占的比例,正常水平为:存活率≥50%,即死精子率<50%。  若死精子率≥50%(4版)或死精子率≥42%(5版),则为死精子症。  9、畸形精子率  畸形精子率是指形态畸形精子所占的比例,正常水平为:正常形态精子≥15%(4版)或正常形态精子≥4%(5版)。  若正常形态精子<15%(4版)或正常形态精子<4%(5版),则为畸形精子症。  10、精液白细胞  正常精液白细胞<1×106ml。  若精液白细胞≥1×106ml,则提示生殖道炎症,如睾丸炎、附睾炎、精囊腺炎、前列腺炎及尿道炎等。  11、精液凝集状态  正常情况下,精子凝集试验:阴性。抗精子膜抗体混合凝集试验(MAR):呈阴性。  若精子凝集试验出现:混合型凝集,且MAR呈阳性的男性不育症患者,则称为免疫性不育症。  

吴玉伟 2020-12-11阅读量1.2万

让宝贝孩子水痘快点好的诀窍!

病请描述:孩子水痘,有时传染小孩,诱发老人带状疱疹,有的发烧,大夫说极个别高热,肺炎,有危险!影响上课,考试等等!赶紧让水痘滚远,让孩子恢复健康,不要耽误,早好一天是一天,想早点治好,不耽误上学等,并要下点功夫,注意一些诀窍: 1.早点在远程医疗网站上咨询皮肤科大夫,得到专业的解答。了解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在皮肤表现出清凉的水泡,周围经常有红晕。带状疱疹可以传染。需要在家隔离! 2.提高抵抗力是关键,多休息。吃有营养并容易消化的食物。宜给予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宜饮绿豆汤、银花露、小麦汤、粥、面片、龙须鸡蛋面等。多饮开水。 2局部红斑水泡千万不要挠破或者剪破挑破水泡,否则很可能留坑,若感染结痂可能留瘢痕。 处理最好的办法:用抗病毒溶液、利巴韦林注射液、病毒唑一类药溶入凉开水或者纯净水后,用8层左右纱布或者小毛巾浸湿,湿敷20分钟,然后擦抗病毒药膏,例如干扰素乳膏喷雾剂、喷昔洛韦乳膏、阿昔洛韦软膏;过几分钟后再涂上炉甘石洗剂。每天3-5次,能让水泡很快变小,数量减少,而且疱壁完整,不容易结痂或者传染。我科配置抗病毒溶液,浸湿纱布后直接湿敷20分钟,每天3次,见效明显。 外用抗病毒药膏如:喷昔洛韦乳膏、干扰素乳膏、阿昔洛韦乳膏都行。 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收敛。 3物理治疗:氦氖激光,红光, 4抗病毒药物: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比阿昔洛韦强很多,有神经系统症状首选更昔洛韦。 我推荐肌肉注射干扰素,它的抗病毒效果超强; 5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胸腺肽; 水痘越早诊断,越早治疗越好。 家里用巴士消毒剂或者含氯消毒片,稀释,喷洒,过半小时通风,降低病毒浓度,防止传染! 大孩子(18岁以上)的水痘水泡多,发展快,容易高热,甚至肺部症状,有生命危险。不容耽误,尽早拍照片,让家人网上或者带到医院门诊会诊。最好能戴口罩,尽快到传染科或者皮肤科门诊诊治!注意和别人保持距离,以免传染。

卢涛 2020-11-17阅读量9681

隔夜水能喝吗?水喝太多会中毒...

病请描述:轰轰烈烈的双十一马上进入尾声,你都买了些什么呢? 朋友小K最近逢人就安利他囤的某牌矿泉水,据说喝完感觉身体非常舒适,并由此认定矿泉水是最健康的水。但遭到了同事的反驳:矿泉水喝多了会造成体内矿物质紊乱。两个人各执一词。 那到底事实是什么?不同的水有什么差别吗?喝水真有那么多讲究? 今天微医君就跟大家聊聊最日常的这件大事——喝水。 矿泉水、纯净水,哪种最健康? 首先,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市面上最常见的两种饮用水—— 纯净水:经过蒸馏、反渗透等工艺,含有较少杂质的水 矿泉水:天然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水 此前有一种说法很流行:纯净水不能长期喝,会导致身体缺乏微量元素;矿泉水也不能长期喝,会导致体内矿物质过剩,引发结石。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无科学根据。 这是因为水在人体内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而并非提供营养。人体摄入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主要途径是膳食,肉蛋蔬果等日常饮食中所含有的营养元素是水无法比拟的。 所以不管是纯净水还是矿泉水,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补充方面作用都是很小的,也就不存在饮用哪种会缺乏、饮用哪种会过剩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即可。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相比于喝什么水,更为重要的是有没有补充足够的水分。至于营养部分,还是交给食物们吧。 正确喝水的6个真相 1隔夜水、千滚水能喝吗? 讨论到隔夜水和千滚水(多次烧开)的危害,就绕不开一个词「亚硝酸盐」。 隔夜水、千滚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吗?有,但含量非常少! 国家饮用水标准中,硝酸盐的指标限值限定为10mg/L,考虑到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又特别规定在使用地下水等条件受限时可放宽至20mg/L。 实验表明,水质合格的自来水不管是反复烧开还是隔夜之后,其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没有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上限,可以安全饮用。 当然啦,虽说隔夜水中的亚硝酸盐没有超标,但还是要注意喝完水及时盖上盖子,防止灰尘、小虫子掉入杯中。 2多喝热水会致癌?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有致癌风险,不过这跟水的种类无关,关键的是水的温度——超过65°C的过烫饮品,被认为是2A类致癌物。 饮用过烫的热水,会造成对口腔黏膜、食道的损伤,如此循环往复,会造成黏膜质的变化,时间一长会发展成肿瘤,形成食道癌。 3边吃饭边喝水会影响消化吗? 很多人会有边吃饭边喝水的习惯,但同时又担心水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实际上,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 首先,我们的食物中本来就含有很多的水分,在饮食过程中,水和食物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他们是一同进入消化环节的,所以吃饭过程中喝点水不会产生额外的影响。 说完了食物,我们来说说胃酸,正常情况下,胃酸的PH值小于2,除非一次饮用几升的水,否则胃酸都会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不至于被稀释到影响消化的程度。 反过来想想,如果说喝水真会冲淡胃液,那岂不是吃饭也不应该喝汤?喝粥又怎么说?含水量丰富的水果岂不是也不能吃。显然,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4水喝太多也会“中毒”?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简单来说,是因为人体摄入的水总量远远超过了排水量,以致水分积聚在体内,导致血液中钠(盐)的浓度太低,致使水和电解质调节紊乱,造成各器官组织的水肿,并出现软弱无力、头痛、恶心、呕吐、失语、嗜睡等症状。 虽然水中毒在临床上较少发生,不过我们日常也要特别注意大量出汗又大量补充水分的情况,尤其是在剧烈运动过后。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如果只是大量饮水却不及时补充盐分,血液中的钠(盐)的浓度就会降低,出现不适症状。 5睡前能不能喝水? 担心睡前喝水会浮肿但不喝又渴?微医君的意见是睡前适度补充100~200毫升的水分(半杯就够啦)是完全可以的。 尤其是冬天室内干燥,睡前可以适当喝两口,不然经过一整晚,身体反而可能会出现轻微脱水现象。 不过,喝水也是有讲究的,除了注意喝水量还要注意喝水的时间。建议不要挨到睡前那几分钟才开始喝,可以在睡前1小时或半小时的时候喝。 另外,还有些本身体质易水肿的人,由于在睡眠中代谢不好或者排水不利,那么即便只是喝了少量的水,第二天也是有可能出现轻微水肿的。 6需要给宝宝额外喝水吗? 6个月以内的足月宝宝,纯母乳喂养已足够提供身体宝宝所需水分和营养物质,所以没有特殊情况(如发烧等),这个期间内不需要给宝宝额外喝水或添加配方奶粉。 此外,6个月以内的宝宝肾脏发育不成熟,摄入过多水量会增加肾脏负担;6个月之后,就可以适当给他们额外喂一点水啦。 水应该怎么喝? 说了那么多,喝水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1饮水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成年人日均饮水量为1500~1700ml,如果一个杯子的容量为200ml左右的话,那就需要7~8杯。 但是这也只是对一般成年人的标准,对于那些剧烈运动的人来说,可能8杯水还不够。 另外,像是夏季出汗多或是秋季天气干燥时,也需要喝更多的水。所以喝几杯水完全是根据个人需要来决定的。 想要知道自己饮水量够不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厕所时留意一下自己的小便,如果尿液浅黄、清澈、量足,表明体内并不缺水;反之则需要及时补水。 2饮水时间 据说科学的喝水方法是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的,但其实喝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时间点,早起后喝杯淡盐水并不能排毒。如果早上较渴的话,喝杯温开水就可以,并没有过多的讲究。 重要的还是注意不要长时间不喝水,趁倒水的时间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健康资讯 2020-11-16阅读量1.1万

试管婴儿移植后为什么会出现腹...

病请描述:试管婴儿移植后腹痛,试管婴儿手术前是没有的,比如腹痛、发烧、身体不适并不能武断认为是否妊娠。胚胎在着床时大多数人都是没有任何感觉,但是也有不少人会出现少量出血(是由激素水平改变而引起的简称着床出血),也有一些人会出现轻微腹痛或腰痛。因此无法判断试管婴儿成败。   生理现象很复杂,虽然有些共同的规律,但是个体差异又非常大,你能够感觉到的变化,在另外人的身上可能一点也感觉不到!试管婴儿移植后感觉并不能作为成功与失败,建议术者在移植后14天做抽血化验为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生理现象的特殊一面,解读凭试管婴儿移植后感觉判断怀孕的不确定性:女性怀孕后,因为体内激素的变化,引起了妊娠反应,而还有一部分女性没有妊娠反应。   因为在做试管婴儿移植时,会用到孕酮(黄体酮)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使肠道肌肉变得松弛,肠蠕动减慢,如果再加上运动量少,容易造成便秘。为了预防或者减轻便秘症状,孕妇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排便。例如芹菜、白菜、莲藕,山药等。另外适当多吃些粗粮。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吃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很多人属于过敏体质,这类人很容易对花粉、金属、药物等产生过敏。所以这类人在做试管婴儿移植后也很容易出现过敏现象。此时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不要进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类。另外,要清楚自己的过敏源,远离这些过敏源,以免移植过程中出现过敏现象。    因进行试管移植前,会对患者进行促排卵药物的使用来促进排卵,此时容易引起卵巢过度刺激。这类患者最初有腹胀等不适,此时尽量吃些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适量控制盐的摄入。比如可以吃些豆腐、鸡蛋、酸奶等。   试管婴儿前必须准确判断母体排卵时间,和安全无损伤的获取成熟卵子。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卵子和精子在体外能够很好的结合与成活的条件,也就是要体外授精并孕育3-5天左右。   试管婴儿移植后腹痛,因做试管移植有可能在异地,移植前后有时会住在医院附近的旅馆,吃快餐,这时,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此时,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不要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小店进餐。最好选择干净整洁的环境进餐以防出现腹泻。

钟秀芳 2020-11-12阅读量8622

传统医学对小儿抽动症的认知

病请描述:自从上周在微博发布了一个有关小儿抽动症的医案,最近收到了一些年轻妈妈的私信咨询。事情是这样的,国庆节前一位老患者带着小孙子来门诊看过敏性鼻炎,一直吸扭鼻子并且嗓子发出“吭吭”声,还伴有眨眼睛,从进门到结束没停过。外婆焦虑地说这样子已经1个多月了,看了很多医院,拿出一大堆药,有止咳药、化痰药、抗过敏药、鼻喷激素,甚至头孢、阿奇霉素,还有口服很多维生素、钙、锌都无济于事,很是发愁。每次都是开学的时候发病,睡觉前吭吭声特别明显,睡着后就消失了。追问发病原因,这位外婆说小家伙在附近国际学校上小学,小朋友机灵活泼,父母对孩子学业要求高,周末都在课外辅导班学习,有网课也有现场上课,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平时睡觉不踏实,翻来覆去,查体舌质红,苔腻,典型的心肝火旺,给于清肝泻火,息风止痉。二诊,家属代诊,症状明显好转,第三次复诊,症状就基本消失了。孩子奶奶直夸中医真很神奇。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会有不自主眨眼睛,吸鼻子,清嗓子,耸肩等小动作,最初有些家长并不在意,认为只是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停地纠正孩子的行为,更有甚者大声呵斥并打骂孩子以让其改正,却不知这样反而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孩子的大动作越来越多。经过了解,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得了小儿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呢?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时起病,原因未明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某部分肌肉或肌群突然、快速、不自主、反复收缩运动或不自主发声,症状此起彼伏,间歇性反复发作,少数可持续到成年。发作时一般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做出咳嗽声、清嗓声、鼓肚子等是常见表现。此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很多医生和家长可能会误诊为其它疾病,如结膜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坏毛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反复出现某一个动作,紧张时加重,或者家长老师批评时可以稍加控制,注意力转移后可以减轻,入睡后症状消失。动作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或伴异常的发声,或者结巴、重复别人或者自己语言,排除其他疾病后,都要考虑。 有些家长私信我,也提到一开始他们并不大相信中医的治疗,但是西医治疗方法实在有限,西药比如硫必利、可乐定贴剂、氯硝安定都是一些抑制神经的药物,真的不敢轻易使用。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否认,尤其是在一些不够规范的地方,可能会给孩子用一些麻痹神经的药物,这也是一部分家长所担心的,毕竟小儿抽动症,西医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解释,但在中医经典上其实有根可循的。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西医采取的是对抗疗法,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采取压制、对抗的办法一样,控制抽动症状用的是抗精神病类的药物,但是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是全身调理,可以调理体质,使孩子达到阴阳平衡。孩子服用中药后,家长普遍反映孩子脾气好了,性格活泼,体质增强了,也很少感冒了。而且中药也都为天然的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比较小。除了药物以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疗法,配合治疗效果更好,比如推拿、针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等,这些治疗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为什么近些年患抽动症的小患者越来越多,呈现高发趋势?为何城市里的孩子居多?先来了解下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时期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体结构,脏腑功能,生理病理,发病和恢复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上又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特点。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稚阴未充,稚阳为长”,按照中医理论,阴为人体“精”“血”“津”“液”等具体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身体内各个生理功能的活动。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稚嫩和不完善的,形与气相对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2.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身体机能脆弱,抵抗疾病能力差,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护理失宜,较成人更易发病。比如本来肠胃功能不足,若再加上饮食失调,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紧接着又易感受风寒出现咳嗽,哮喘 ,发热等并发症。 3.“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儿为纯阳之体,神气怯弱,常易发生高热,惊风,神昏,抽搐,便是我们所说热引肝风内动的病理特点。小儿脾胃虚弱,大家都能理解,下面重点谈谈“肝脏”与小儿抽动证的关系。《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的是什么呢?“掉”是指肢体震颤动摇,“眩”是指头目昏花。说的是肢体抽动,头晕都与肝脏有密切关系。肝脏又和肾脏,脾脏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说“肝肾同源””肾主水,肝主木,在五行相生相克中肝木需要肾水的滋养,人体的每个脏器要达到阴阳平衡,保持整个机体的健康。朱丹溪提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小儿体质本是稚阴稚阳,最易损耗,加上后天喂养失当,比如现在孩子常吃肉食。大家都有一个认知,多吃牛肉,海鲜高蛋白类食物孩子体质好,吃的过多又加滋食其他肥甘厚腻,日久化热生火,伤及体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补习班轮番上,作业做到很晚甚至十点钟以后睡觉的比比皆是。晚睡伤肾伤阴,实在是让人心疼。如果仔细观察,很多孩子下眼睑肉肉的,红红的,眼周明显的黑眼圈出来,这些都是脾肾阴虚的外在表现。另外孩子伸出舌头,舌尖红,甚至有草莓样红点,又表现出心火旺的症候,多是虚火上炎,虚实夹杂等表现。 4.“久视伤肝,伤血”,临床上遇到一些近视的小患者,我会加一两味养肝柔肝的药,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人体其实是一张全息图,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部位的疾病便能反应出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的问题,便是“见一知著”。比如平时我们看书看的时间长了,双眼就会干涩模糊。“肝又主筋,开窍于目”,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生血和藏血的器官,眼睛的正常功能主要依赖肝血的滋养,如果长期用眼过度,就会耗伤肝血。肝血属阴 ,肝血不足又会导致肝木不能得到滋养,筋脉失养,从而出现,眨眼,鼻子抽动,清嗓,肢体抽动等症状。 5.孩子学业繁重,睡眠不足,熬夜伤及肝肾,肝肾阴虚内耗,加上外在家长们在孩子学习上的攀比心理,焦虑情绪,进一步对孩子进行压迫,孩子缺少玩伴,没有地方倾诉,也不允许反抗,孩子情绪得不到流动,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生风,如此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城市里的孩子近年来抽动症会逐渐增加的原因。农村的孩子,走出校园,天大地大,视野宽阔,情绪得到舒展,即没有那么多作业,也少有家长在学习上过多的逼迫。加上农村土地多,孩子接地气,脾土收到补养,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保持畅通,体质自然就相对好一些。 抽动证,不是孩子习惯不好,而是各种原因导致孩子阴血消耗太过,筋脉失去濡养,自身机体求救的一个信号。孩子是需要被理解的,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孩子更是需要被看见的,看见即是爱。 另外我们会发现,此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是春天最为多见。中医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特征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也就是五行。春天属木,在五脏中对应的是肝;春天是肝气最旺的季节,每到春天,易出现肝风内动,扰动心神而发病。我们临床也观察到每到三四月份,新发病的病人特别多。 抽动症容易反复发作,该如何去调理患了抽动症的孩子呢? 首先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本病,知道抽动症状的表现就象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疾病,并不是坏毛病,家长要对孩子的抽动“视而不见”,不要提醒,不要对孩子说他这样是有病,如有必要和老师经常沟通,要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其次要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生活学习,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少看或少玩过于刺激的电视、游戏,少接触电子产品。 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放松紧张的心理,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要多鼓励,尽可能不要干扰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家长不要有断根的急迫要求,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关注,以防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 当孩子抽动发作明显时,不要强制其控制,可让孩子帮你做些轻松些的事,通过肢体有目的的活动而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比如打乒乓球、跳绳都是很好的使身体保持平衡的运动。特别注意预防感冒,现在发现很多孩子感冒发热以后会诱发或者加重本病。 饮食要注意少食肥甘厚腻如肉类、油炸类,少食海鲜、牛羊肉这些。因这些蕴而化痰生热,痰热扰神,就会病情更难控制。多食用百合莲子粥、茯苓山药粥等补肾脾、安心神、助运化、祛痰湿的药食同源类中药。

刘宝君 2020-11-08阅读量1.4万

科普系列—七旬大...

病请描述:典型病例 76岁的张大爷3年来长期便秘、偶尔大便发黑。二周前,下腹胀痛,自行口服抗炎药后,稍有好转。一天晚饭过后,突然出现左下腹剧烈疼痛,呈阵发性绞痛,约十余分钟后缓解,张大爷自以为“老毛病”口服抗炎止痛药后,以为会好转,8小时后,排便数次均为鲜血便,伴有发热,持续隐痛难忍。在家属搀扶下至当地医院急诊就诊。CT提示乙状结肠肠壁增厚,医生拟”乙状结肠占位”收治入院。家属连夜辗转赶往我院傅传刚教授特需门诊,一早,傅传刚教授紧急安排进一步检查。 CT影像肠壁增厚水肿 治疗过程CT提示患者乙状结肠肠壁增厚,局部明显水肿,周围可见气泡影,结肠占位,傅传刚教授高度怀疑结肠憩室,穿孔可能。急诊开腹探查,见腹腔内淡黄色渗液约300ml,腹腔内广泛粘连,全小肠及结肠扩张明显,乙状结肠憩室约3cm,破裂坏死,盆腔积血和粪便样液体约200ml,周围包裹黏连。升结肠憩室约1.0cm,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憩室约2.0cm。术中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乙状结肠巨大憩室坏死穿孔 升结肠憩室  小肠憩室 。傅传刚教授与周主青教授团队共同为患者实施乙状结肠切除术+结肠造口术+升结肠憩室切除术+小肠憩室切除术+腹腔粘连松解术。吸出盆腔积血及积液,解除粘连。随后游离并切除升结肠、小肠憩室,切除部分结肠及直肠,结肠残端吻合于皮肤造口。手术用时5小时,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傅传刚教授表示,高龄患者急诊手术风险较大,一旦有证据提示结肠憩室穿孔,早期剖腹探查可望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什么结肠憩室? 结肠憩室是结肠壁向外凸出形成袋状 结肠憩室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常见病,乙状结肠最常出现,并且发病年龄较大,亚洲比较少,最常见的部位为右侧盲肠或升结肠,一般以老年人和便秘人群好发。我国结肠憩室发病率为0.17%~1.87%,其中70%~90%发生于右半结肠,并发症发生率为5%,主要为憩室炎和憩室出血。 本例患者乙状结肠巨大憩室,国内非常少见,结肠癌与憩室病变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可发生在结肠任何部位,乙状结肠多发,临床症状相似,很容易误诊。由于患者高龄往往反应迟钝,NSAIDs应用可导致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合并DM、RA等免疫代谢性疾病,特别是伴发周围血管壁硬化、血管舒缩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局部肠壁血管可长期处于无症状的不完全闭塞状态。一旦出现突发剧烈腹痛,需警惕憩室穿孔的可能。 临床症状 80%以上的结肠憩室无症状,其黏膜色泽与周围正常黏膜相似,往往由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意外发现。据文献统计,亚洲人中70%的结肠憩室炎的腹痛,表现为右下腹痛,加上发烧,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的表现,导致结肠憩室炎的症状,和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非常像。仅少数患者因憩室发炎、出血、穿孔、肠瘘、肠梗阻、蒂扭转、腹膜炎等并发症而需接受治疗。 治疗方法 结肠憩室没有症状的无需治疗,而对于有反复慢性的炎症出现的时候,也大多采取保守治疗,应用抗炎药物来控制炎症。如果有憩室内长时间梗阻形成穿孔,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结肠憩室会癌变吗?憩室本身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不会出现恶变的症状。有结肠憩室者定期做结肠镜检查,了解憩室有无变大或增多或结肠新生病变。 能预防吗 由于我国好发于老年人和便秘人群,年龄无法改变,但便秘可以改善:养成自己主动、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预防便秘。 

傅传刚 2020-11-02阅读量9996

蔡依林、马思纯都得过这种病,...

病请描述:得过带状疱疹的人都知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中老年人后遗神经痛是世界级疼痛难题,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近300万成年人受带状疱疹影响,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病例约156万。 01丨带状疱疹是什么 带状疱疹,民间俗称“蛇缠腰”,它是一种疼痛性皮疹,通常伴发水疱,又称为带疹或生蛇。带状疱疹通常出现在脸部或身体单侧,并持续2到4周。主要症状是疼痛,有可能非常剧烈。其他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寒颤及胃部不适。在极罕见的情况下,带状疱疹感染可能导致肺炎、听力问题、失明、脑膜炎(脑炎)或死亡。 02丨哪些人会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水痘愈合后,病毒会潜伏人体神经,处于休眠状态,日后随时活跃。带状疱疹多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但其实年轻人中也并不罕见,像蔡依林、马思纯就曾遭受带状疱疹折磨。当人体免疫系统因为疾病(如癌症)、药物(如类固醇)或化学治疗而削弱时,通常也较容易感染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究竟有多疼?有网友表示如刀割般,一碰就撕扯一样痛;还有人说穿不得衣服,一旦穿衣服,和衣服接触的地方就会有钢针刺的感觉;还有说像电击一样。甚至有人拿带状疱疹的疼痛和分娩痛对比,发现带状疱疹如果长在脸上,有可能会引发三叉神经痛,这个疼痛是比分娩痛还要高两个等级。真真是太恐怖了!!!到底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首先小时候发过水痘的人,或者长大了得水痘但是没出痘的人(也就是你自己不知道得过水痘),就会在身体里有水痘病毒潜伏,他们都在神经周围。等你某天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也就是你正忙、正虚弱的时候,它们就出来了。开始的时候,只是痛,看不到有疱疹,3到5天之后才会发疱疹出来。 03丨带状疱疹的预防 带状疱疹同水痘一样,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好在有疫苗可以预防,目前全球市场上有两种疫苗可以预防带状疱疹。一种是Zostavax-默沙东公司生产的,没有在国内上市,另一种是Shingrix-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今年在国内上市。在临床试验中,Shingrix 对50岁及以上的成人提供超过90%的保护,优于Zostavax, 所以2017年美国 FDA专家一致投票通过认可,批准用于50岁及以上的人士。 04丨带状疱疹疫苗答疑 01得过带状疱疹是不是就不需要打疫苗了? 带状疱疹治愈后,并不是终身免疫的。有1%-6%的概率复发,易发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免疫力低下等。因此,得过带状疱疹依然有必要接种疫苗。 02得过水痘还需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吗? 得过水痘的人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更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没有得过水痘的也应该接种,因为有一部分人感染水痘后没有明显症状,但身体中有潜伏的病毒。大部分50岁以上的人都得过或者隐性感染过水痘病毒。 03请问有没有治疗带状疱疹的特效药? 带状疱疹治疗方法有限,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发病最有效手段。 04接种疫苗后预防时间是多久?终身吗?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后第4年,在50岁及以上人群中仍能维持93.1%的保护效力。根据9年观察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中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后可以维持长达9年的免疫应答,数字模型预测显示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可持续至少15年。 05需要接种几针? 免疫程序为两剂,每剂 0.5 ml,肌肉注射,第 2 剂与第1剂间隔2-6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免疫力是会逐渐下降的,带状疱疹给无数中国老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疫苗的上市填补了国内这一疾病预防的空白。趁重阳节来临之际,带家里的老人打一针疫苗,让他们的晚年更健康幸福。

健康资讯 2020-10-26阅读量9871

预防小儿发热,年轻妈妈应该这...

病请描述:秋冬季也是流感季,流感病毒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微生物,它也要在这里生存生长、繁育,只是繁育的条件充分地具备了,它就会爆发性的生长,而且不断的变异,逃避着人类的免疫以及药物的杀伤。由于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流感疫苗也经常存在押宝押错的时候,即使新的流感疫苗研发出来,可能这一波流感也已经过去。遗憾的是我们在抗流感药物研发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每年这个时候奥司他韦、连花清瘟、板蓝根几乎断货。既然单纯抗病毒治疗的治疗作用有限,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的瑰宝-中医药能否能在流感的防治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呢?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 8月16日,国际内科学领域“第一刊”-《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发表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领衔、由国内11家医院组成的课题组完成的关于奥司他韦(达菲)和传统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研究。研究显示,中药汤剂在缓解甲流引起的发热症状方面与达菲同样有效。中医治疗流感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麻杏石甘汤使用的就是1800年前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重点是“传统中药汤剂”,而不是中成药,也就排除了相关药厂的利益驱使,大大增加了结果的可信度。中医认为流感的发生是由于天象的原因,非其时而有其气,是客观规律。相对于西医单纯抗病毒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流感时,更注重人体正气的培育,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也是现代医学相对薄弱之处。任何疾病包括流感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规律,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这与人体的内环境,也就是流感繁殖的土壤环境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流感往往有一定的易感人群,比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就是因为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正气不足。究其原因,有的是年老体弱,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有的是人为原因,这在孩子身上表现最为突出。现在孩子发烧,家长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急于用苦寒的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再加输液,看到烧退了就放心了。如果你不给他们开抗生素和输液,患者及其家属都不会理解,解释也没用,对抗生素的崇拜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绝大部分患者的心中和骨髓里,相信每一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都对此深有体会。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孩子体质的影响是长远的,隐匿的,悄悄的,因为不会立刻产生严重后果,家长一般是无法有深刻体会的。现在很多孩子的反复扁桃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湿疹,甚至支气管哮喘多与此有关,不得不引起重视。每一次流感季,很多小朋友非常容易感冒发烧,每次有个风吹草动都少不了他,作为家长最好的方案是什么呢?预防比什么都重要。预防措施要体现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的是培补孩子正气,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就可以可以胸有成竹,不至于乱了阵脚,心力交瘁。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预防措施呢?1. 远离寒凉食品。由于家长喂养不当,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接触各种冷饮,生冷水果,不加节制,最容易损伤脾胃。孩子如同春天的小草,为少阳之体,身体阳气处于上升阶段,胃的腐熟水谷靠的是胃之阳气,阳气不足则腐熟水谷能力差,轻则纳差,精力不济,腹胀,重则腹痛、腹泻。2. 饮食要适宜。冬春季流感爆发季节,孩子要切记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不要吃得太饱,切记大补。多吃萝卜少吃肉,俗话说,萝卜赛人参,有消食、化痰、理气、消胀的功效,遇到孩子大便干结,咳嗽都可以煮水喝,效果非常好。多吃米面,少吃肉蛋,多吃蔬菜,不能把水果、肉蛋奶当主食吃,吃多容易食积,容易生湿生痰。“鱼生痰肉生火”是不无道理的。3. 穿衣要适度。会春捂秋冻,穿衣先摸背,切勿盲目汗出,同时避免背、腹、脚受凉。小儿少阳之体会不停的活动、穿的太多就容易出汗,然后被风一吹就可能受寒导致感冒发烧。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就是食积和受寒。所以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4. 心理要健康。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孩子接触的外界新鲜事物多,而且学习压力大,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在情绪方面的不稳定,中医来说便是心肝之火。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避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保持家庭良好的氛围。只要孩子心理健康,感冒发热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刘宝君 2020-10-18阅读量1.5万

哪些病最适合看中医?

病请描述: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践证明,中西医并重、融合、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我国医疗优势。千百年来,中医以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诊疗方法以及显著的疗效,深深融入了我们祖祖辈辈的日常起居,形成了沿袭至今的风俗习惯,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如今,面对现代人的疾病,西医越发显得无能为力,中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优势,但很多患者就诊前不清楚什么时候用中医,什么时候用西医,本文提供了一些最适合看中医的疾病类型,供大家参考。   1.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常被称为“慢郎中”,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中医治疗感冒发热这些急性病是有绝对优势的,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尤其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中没有有效西药的情况,使用中药的优势非常显著。本人经常通过网络远程指导患者,尤其是儿童,使用中草药治疗感冒发烧、咳嗽、哮喘等呼吸病,特别对使用大量抗生素和输液治疗后持续多月甚至多年出现的反复咳嗽、咳痰、低热、咽痒,在坚持服用1-2周中药后大多数都能明显缓解治愈。还有些儿童反复发作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也非常适合中医治疗,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及手术。还有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患者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激素,带来很多副作用,这时可以使用中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增强西药的疗效。 2.缠绵难愈的脾胃病 现代人饮食不规律、进食生冷、暴饮暴食、饮酒后出现的胃腹胀满、纳差、气色不佳、呃逆、胃凉、腹泻等,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做胃肠镜提示慢性胃炎,但口服多种胃药后效果不佳,这种状态往往机理比较复杂,其中常伴有情绪的波动,比如焦虑、抑郁、失眠等。西药多为单成分,不如中药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更容易贴近病情。中医认为脾主升,胃主降,用中药帮助调节脾胃升降,必要时配合疏肝,能很好地调节消化系统疾病。 3.复杂慢性病    西医已经确诊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风湿病、中风后遗症、肿瘤等慢性病,以及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慢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神经衰弱、肾病综合征、慢性咽炎、前列腺增生、结石等往往会多种疾病集于一人,到医院看病流程繁琐复杂,需要同时挂不同的专科,每个专科医生都会针对本专科疾病开出很多药,患者经常抱怨就医难,长年累月服用多种药物,脾胃损伤大,胃部出现各种不适,而且有些高血压、糖尿病单纯用西药效果并不理想,这时聪明的做法是就诊中医,中医根据个体状态差异,通过整体辨证选方,喝汤药或扎针灸,效果不错,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也小,肿瘤患者配合内服中药还可以缓解化疗的毒副作用。由于本人专业方向为呼吸病,间质性肺病也是很大的一个就医群体,这类患者往往合并风湿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还有的合并肺结核、肺部感染,病情异常复杂,往往令西医医生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这时就诊中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大病初愈或体质虚弱 大病后、平时体质虚弱病人以及产后,往往出现乏力、厌食、失眠、消化不良、盗汗等现象,此时采用中医疗法效果比较好,因为大病初愈的时候,脾胃功能都尚且处于还未完全恢复的时候,这时候如果饮食过度,很容易导致脾胃不和,给身体带来损伤。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能使病后虚弱者较快恢复生理平衡,同时可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可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情况,补益治疗,效果比西医会更好。此外,根据中医独特的理论,可以穴位贴敷“冬病夏治”治疗哮喘和慢阻肺、以及过敏性疾病、脾胃病等。 5.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常属于激素分泌紊乱,如果单纯调节某种激素,不但不好掌控剂量,还容易引发体内一系列激素变化。中医从整体调节妇科也是一门强项。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大多是体内有瘀滞或血虚,采取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方法治疗,效果很好。妇女的痛经、月经过多/过少、月经延迟或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期和产后疾患(如严重的妊娠反应、产后无乳、回乳等)宜看中医。因中药医治妇科病用药谨慎,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给孕产妇、婴儿带来的危害。 6.西医无法确诊为某种疾病 现在很多职场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难免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紧张、易受惊吓等状态,在生理上表现为疲劳、乏力,胸闷、心慌、活动时气短、出汗、盗汗、耳鸣、腰酸腿疼等,但经各种检查诊断后又无器质性疾病时,这时最适合看中医。因为临床上西医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没有明显的病因,就很难治疗,如主诉有症状太多,甚至可能会被贴上抑郁焦虑的标签,给与抗抑郁、抗焦虑治疗。而中医是对人的状态方面比如阴阳的偏盛、偏衰进行调理性的治疗。因此,中医在对亚健康人群的治疗调理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中医是在人的疾病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还没有发生病理性变化的时候,就去进行调理,这也就是中医常说的“上工治未病”。比如,目前肿瘤性疾病有年轻化趋势,西医只有检查发现肿瘤才能明确诊断,而对于易患肿瘤的体质状态就无法评估,当然也就谈不上未病先防,因此中医具有更多优势。 7.西医各种方法效果不佳的疾病    现在抗生素的使用理念已经深入老百姓的骨髓里,感冒发热首先想到的就是抗生素,这种不合理的滥用是造成耐药的主要原因,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到泛耐药,再到出现的超级细菌,几乎让医院无药可用,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这时中药就是最佳的切入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风湿免疫类疾病、过敏性疾病,慢性腰腿痛、中风后遗症导致的麻木、疼痛等中医都有很好的疗效。

刘宝君 2020-07-04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