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面部肌肉痉挛 > 内容

面部肌肉痉挛内容

患者如何自检是否得了面肌痉挛...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如何自检是否得了面肌痉挛?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绝大部分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因面神经出颅后分为颞支、颧支、颊支和颈支四个分支,当面神经根部受压迫刺激时,会出现这四个分支控制的肌肉部分的功能障碍。   为了方便患者理解,我们将面肌痉挛的症状归纳为四个典型表现和一个其他表现:   先来了解下眼睛是如何睁开闭合的   在医学上,眼皮称之为眼睑。眼睑有两种肌肉,一种叫做眼轮匝肌,形状似车轮,环绕着眼睛,当它收缩时眼睑就闭合;另一种肌肉叫提上睑肌,当它收缩时眼睛就睁开。这两种肌肉不断收缩、放松,眼睛就能睁开和闭合。   面肌痉挛患者由于面神经受到异常压迫,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引起眼轮匝肌的不正常收缩放松,就导致面肌痉挛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症状:   频繁眨眼:因面神经根部受刺激,出颅后颞支控制的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不断收缩和放松而引起频繁眨眼。绝大部分患者为单侧发生,偶有双侧情况出现。   持续的眼皮跳:支配这两种肌肉的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的刺激,两种肌肉同时兴奋,就会出现反复收缩,甚至痉挛或颤动,眼皮就会不由自主地跳动。   面神经出颅后的颧支控制面部肌肉运动,颊支控制嘴部的肌肉运动。当面神经受到异常压迫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引起这两部分肌肉不正常收缩和放松就会引起另外两种症状:   面部肌肉抽搐:主要是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颧支面神经异常冲动引起面部频繁抽动。   嘴角抽搐:主要是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颊支面神经异常冲动引起嘴角频繁抽动或歪斜,重者可累及颈肩肌肉。   其他症状: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的轻度疼痛(称为抽搐痛),个别病人还可伴有头痛、病侧耳鸣、耳聋。部分病人由于长期抽搐可出现病侧面肌无力、萎缩及舌前2/3味觉丧失。面肌痉挛患者可以出现以上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您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王景 2024-10-08阅读量1678

【在线答疑】频繁面抽确诊面肌...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三年前,我发现右眼抽搐,连带这右边脸也跟着抽搐,开始没在意,后来抽搐的次数多了,就到医院去做检查,说是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诊断为面肌痉挛,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在诊断时,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4-09-29阅读量1592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

病请描述: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以寰枢关节为中心,以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病变所产生以头痛、眩晕、恶心为主症的特发性病症。 寰枢关节半脱位虽经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懈研究,但众多学者对其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方面仍无统一确切的认识。一般认为,较大的暴力科造成寰椎横韧带损伤或齿状突骨折或同时发生,从而导致寰枢关节结构受损,失去正常对位,若不能及时救治,会导致脊髓和延髓的压迫。然而,临床上常出现由于病理因素造成寰枢骨性结构对合超出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脱位,而且少伴有神经症状体征, 其中损伤后导致的寰枢关节脱位与半脱位均为临床医师重视和着力解决的临床难题。寰枢关节是高位脊髓及生命中枢所在处,严重的寰枢关节半脱位可导致高位截瘫、呼吸肌麻痹甚至危及生命。 发病及诱因 目前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认识较为统一,可根据其临床特性将发病机理及诱因总结为外伤性、自发性、先天性、病理性、退行性、代谢性、诱发 性等类型。 1 外伤性 外伤可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尤其是韧带未发育完全的儿童,这也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外伤致病者高达79.4%,其原因多样,如暴力打击头部及颈部、体育运动时头部用力或头面部着地受伤等,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的损伤而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 2 自发性 儿童常见,无外伤病史,多由家长发现患儿四肢肌力下降、张力升高等表现,多为继发性感 染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颈部炎症,类风 湿性关节炎偶见于成人。 3 先天性 常见于先天的发育异常,如齿状突发育异常、颅底压迹、枕寰融合、C1~C2 棘突连接等。 4 病理性 神经纤维疾病引起的病理改变可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或由于感染引起,咽喉壁后方静脉 丛与齿突周围静脉丛建立交通支,上呼吸道感染后局部组织充血,可使寰枢椎脱钙,韧带松弛,出现斜颈僵硬等寰枢椎半脱位现象。 5. 退行性 多见于成人,患者常有长期头部姿势不良工作史或生活史,造成寰枢关节退变而引起本病。 6 代谢性疾病 某些代谢病引起的严重骨质疏松、骨软化,均可继发引起颅底骨组织软化造成颅底压迹,影响椎体稳定而诱发本病。 7诱发性 在寰枢关节有自发性、先天性及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头颈部受到轻微外力作用诱发或加重寰枢关节的不稳定。 临床症状 寰枢关节活动范围大,周围分布有颈脊髓、脊神经、交感神经、椎动脉等结构,寰枢关节解剖位移若对其周围组织产生影响时便可能引起复杂多样的症 状。 1 旋转绞锁固定症 表现为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又称知更鸟头位。 2 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 脑组织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获得血液供应,当寰枢椎半脱位时,椎动脉一方 面受到牵拉、挤压和扭曲,另一方面椎动脉周围的交 感神经受刺激而反射引起椎动脉痉挛,致使椎动脉血流减缓。如迷路缺血则出现眩晕耳鸣等症状;大脑缺血导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恶心呕吐、视物 不清症状。 3 C2 脊神经受刺激症状 由于寰枢椎之间没有椎间孔,C2 脊神经从寰枢后弓与枢椎弓板之间穿出,当寰枢椎半脱位时,此神经极易受到挤压而发生炎症、 水肿和变性,而该神经的感觉支广泛分布至颈枕部、 颅顶、耳后等处皮肤,因此可引起头痛、颈项强痛、肌肉痉挛、压痛等症状。 4颈髓受压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严重时齿突后移可压迫后方的脊髓,影响上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 导致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有学者认为其它如牙齿发热、长期低热、流涎、口味异常、颞颌疼痛、 下腰痛等症状,亦与寰枢椎的解剖位移有一定关系。 鉴别诊断 临床上,落枕、颈椎病、颈部外伤、美尼尔氏征、血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多有相似之处。因此,难以通过症状直接诊断本病。 临床体征 1 旋转绞锁固定症 典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可出现颈部僵直、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又称知更鸟头位。 2 触诊 C1 或C2 横突一侧隆起或压痛,对侧凹陷, 无压痛,枢椎棘突偏歪。 3 颈椎活动检查 旋颈试验,若左右旋转、侧屈及屈伸颈椎等可诱发或加重眩晕、头痛或眼花、恶心等症状,为该试验阳性体征;仰卧位颈椎旋转角度不对称等。 影像学检查 1 X 线检查 颈椎开口正位片 颈椎张口正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为寰齿侧块间隙及枢椎棘突偏歪情况。当寰齿间隙差值大于3mm 时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非诊断本病的惟一依据。寰枢侧块不对称不能单独作为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指征。当有明确颈部外伤史且寰枢侧块间隙差值超过2.0mm,再结合临床综合评估,方可明确诊断。 颈椎左右旋转各15°开口位片 颈椎标准开口位片不能排除因投射方向不正导致的寰齿间隙不对称改变。某些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颈椎标准张口位X 线片上寰枢关节位置几乎无变化,在为其加拍左右旋转15°张口位X 线片则发现寰枢关节位置基本恢复正常。 颈椎侧屈15°开口位片 临床上有不典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普通检查难以发现异常,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行颈椎左右侧屈张口位X 线片见齿突侧块间距不等,并依据该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寰枢关节不稳,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提示本方法对寰枢关节侧方不稳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颈椎侧位片 颈椎侧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为寰齿前间隙的大小,即侧位片上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的距离。正常成人ADI 应<3mm,当成人 ADI>4mm 时可诊断寰枢椎不稳,而>3mm 时应高度怀疑环枢椎不稳,但影像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2 CT 平扫 1978 年Fielding 首先将CT 应用于上颈椎不稳的诊断,因其可提供清晰影像而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发生质的变化。寰枢关节半脱位包括寰齿关节脱位、寰枢外侧关节脱位,X 线对于寰齿关节半脱位可通过侧位片的寰齿间距来诊断,而对于寰枢外侧脱位则显示不理想,因此CT 检查可克服上述缺陷。而螺旋CT 的出现为寰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提供了极大便利,近年来利用CT 三维重建(CT 3D) 成像的方法来确定诊断已有报道,尤其是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和 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 Display,SSD)这两种方法己成为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 扫描速度快,大大减少了扫描过程中由于患者呼吸及疼痛等原因引起的移动伪影,更直观、形象、真实地反映物体表面形态、内部结构,避免因需要得到清晰图像而搬动姿势。CT 扫描图像经处理后,显示脱位征象多且直观、清楚,临床医师容易理解,明显提高了肯定脱位的诊断率,减少或无可疑诊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其对病变的大小、形态、部位及椎管狭窄程度的精确显示,为临床术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了依据。随着多层螺旋CT 机的普及及广泛应用,CT 已逐渐成为评估寰枢关节区域损伤的首选。 综上所述,寰枢关节半脱位这一疾病确实存在,临床表现主要有颈枕部疼痛、颈椎旋转活动受限,并可伴有与颈椎症状相关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失眠、心慌、 耳聋、耳鸣、视物不清、胸闷、出汗等症状。由于本病症状复杂多样,临床上若对本病认识不清,极易造成误诊。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949

【在线答疑】半边面部、嘴角频...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两个月前,我发现自己在眨眼睛时出现一边脸、嘴角抽搐,左边,不眨眼就不抽搐,以前也没有得到面瘫,吃药、针灸都没有一点效果,我这种情况属于哪种疾病?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从患者现在提供的资料,属于面肌痉挛,目前患者症状较轻且患病时间较短,建议先口服奥马西平、甲钴胺进行治疗。先不着急手术,如服用药物一段时间症状未改善,可以评估手术。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   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平时,神经和血管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但随着人的生长、老化,血管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好像也松懈变长了,慢慢变得弯弯曲曲。弯曲了的血管有时候会不小心碰到周围的神经,随着心跳每搏动一次,这根血管就对神经产生一次压迫,天长日久之后,神经表层的髓鞘就被局部磨损了,就好像电线用久了,外面的那层塑料皮被磨掉了一样。如果电线的塑料皮没了,绝缘性变差了,就可能跟它周围的电线发生短路,神经也类似。如果面神经“短路”了,局部神经的电传导就发生了改变,面肌活动就会增强,我们就出现了眼皮跳,甚至是整个半张脸都在抽动。医学研究显示,面肌痉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所致。我们左右两侧的面肌分别受两根面神经控制,而两根神经很少会同时都被压迫到,所以面肌痉挛往往是单侧发病,比如早期的时候是一侧眼皮跳,严重了之后不仅眼皮跳,同侧的嘴角也会跟着抽动,甚至有人出现同侧的耳鸣、下巴抽动,但很少出现两边都跳的情况。   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典型的症状:单侧面部肌肉非自主、阵发性、反复发作的抽搐,精神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都会诱发或加重发作,面部肌肉的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也会诱发痉挛发作,甚至在睡眠和麻醉状态下也会发作。   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在98%以上,复发率小于5%,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4-09-02阅读量1501

我面肌痉挛只有3个月、吃药头...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这病不痛不痒的,又让人心烦意乱。疾病本身不致命,说白了,不做手术一点也不影响患者寿命,但是面肌痉挛频繁反复地发作,的确让人非常受折磨。尤其是对于老师、领导或者爱美的人群来讲,很难接受。一般来说,面肌痉挛患者如果不去治疗的话,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初期症状   在早期时病人出现抽搐的时间比较短,可能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抽搐的频率会增加并且时间也会延长至数分钟或者更长。会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等抽搐症状加重,不能自行控制。   病情加重   面部发病侧眼睛变小,鼻唇沟变浅,口角出现歪斜,让患者的情绪变得紧张、无法说话、口角同侧歪斜、同侧眼无法睁开等情况。不过患者在睡觉时症状可能会减轻一点或者消失,但是情绪变得激动时症状可能会再次加重。少数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同侧头痛、耳鸣等现象。   后期症状   不少患者伴有疼痛或头痛、耳鸣,严重的会整天不停的发作,影响进食及说话,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面部塌陷,呈现大小脸,造成面肌萎缩。还可能会出现不典型的面部抽搐,病程越长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面肌痉挛进展到哪一步需要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   昨日门诊,一位患者半年前出现面部肌肉抽搐,烦人的眼皮跳让她很难受,吃了卡马西平有一些效果,但是不能完全控制,而且还出现头晕的药物反应,想问问病程只有几个月,这种情况能做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吗?   关于面肌痉挛,我们分为4个分期,一般在II期以上,患病三个月以上,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面肌痉挛一般不会自愈,如果不积极治疗,病程会逐渐进展。如果说抽搐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不大,可以不用考虑治疗。如果痉挛影响患者的社交形象,出现功能性失明,眼睛无法睁开,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就要考虑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从而彻底解除面肌痉挛的症状。如果想要彻底治好面肌痉挛,那是一定得手术的,普通的内科保守治疗都是无效的。

姜海涛 2024-07-16阅读量1153

圆肩、驼背、探颈?困扰你的可...

病请描述:你是否经常在电脑前长时工作?或者一直低着头玩手机? 你是否经常感到颈肩酸痛,有时候觉得背部好像被无形的重物压着? 你是否因为自己体态不够挺拔,常常圆肩驼背而苦恼? 这些症状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你可能正面临着一种名为上交叉综合征的体态问题。 Part 01. 什么是上交叉综合征?  UCS 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最早由捷克康复学家弗拉迪米尔·杨达教授提出,杨达教授强调对抗性肌肉的力学失衡对组织慢性炎症的作用,这些慢性炎症会引起体态改变、局部疼痛等症状。 上交叉综合征描述了身体前后侧肌肉力量不均衡而出现的一种体态,具体表现为斜方肌的中上部、肩胛提肌与胸廓肌群过度紧张,而斜方肌中下部和颈部深肌群无力,两组过度紧张和无力的肌群形成了一种交叉的关系,因此得名“上交叉综合征”。 Part 02. 上交叉综合征有哪些危害?  UCS 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首先会出现头部前倾(探颈)、颈椎和胸椎曲度变化(驼背),肩部抬高及肩胛骨前倾(圆肩)等姿势变化。 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因为颈椎关节紊乱而出现肩颈部疼痛、手部麻木,甚至因为颈椎血供的改变出现头晕、偏头痛、耳鸣,因为含胸驼背使得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吸不畅。 Part 03. 为什么会患上交叉综合征?  UCS 首先,长期以错误的姿势伏案工作、低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是如今青年群体出现此症状的首要原因。 其次,对于部分健身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过分锻炼胸肌,忽略了背部肌肉,导致了胸背部肌肉力量的失衡。 另外,对于老年人群,因为骨质疏松、脊柱退行性改变,也会出现驼背探颈的症状。 最后,还有部分青春期的女性,在胸部快速发育阶段,因不能正视第二性征的出现,刻意做出身体前倾、弓背等动作以掩饰身体发育,长期错误的姿势也会引起上交叉综合征。 Part 04. 自查一下你是否有UCS吧  UCS 保持靠墙站立位,尽可能贴近墙壁,然后从侧面观察:如果你的耳垂和肩峰不在同一条垂线上,若你同时有头颈前倾、圆肩驼背的体态,或者出现了颈后方、肩背部肌肉疼痛僵硬的症状,那么你很有可能是患有了上交叉综合征。 Part 05. 怎样避免或改善UCS呢?  UCS |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 ① 伏案工作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坐姿应保持背部挺直,抬头挺胸,下颌微收,双腿并拢,自然屈曲,双脚距离约与肩同宽。尽量选用有靠背的座椅,腰部紧贴于椅背上,适当抬高电脑的高度,使电脑屏幕与目光直视时高度大致相当。 ② 使用人体工学座椅:人体工学椅的背部和腰部支撑系统能够贴合人体曲线,且通常具有可调节的椅背、椅座和扶手,可以根据个人的身高、体型和习惯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坐姿更为舒适自然。 ③ 使用姿势辅助矫形器:姿势辅助矫形器能够通过施加适当的压力,帮助我们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态。因为体态问题有较大的人际差异,矫形器的选择及佩戴方式还需咨询专业医生及工程师。 |进行肌肉拉伸放松及力量训练| 适当的训练可以改善胸部和背部肌肉的力学平衡,帮助我们加强肩颈部关节的稳定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拉伸放松紧张的肌肉: ① 斜方肌上部拉伸:头部靠向左侧,面部向右侧转动45°,左手放在后脑勺右侧,轻轻将头部向左侧牵拉,感受到右侧肩颈部肌肉有牵拉感,左侧肌肉牵拉方法同理。 ② 胸部肌群拉伸:站姿双手抓住两侧门框,或面朝墙壁一个角落站立,双臂展开与躯干垂直,躯干慢慢靠近墙角,感受到双侧胸肌牵伸感,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脚步要随躯干移动,保持躯干与地面垂直。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薄弱肌肉的力量训练: ③ 颈深肌群力量训练:仰卧于床上,屈髋屈膝放松胸腹部,收缩下颌,做挤出双下巴的动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颈部前方的肌肉在收缩。 ④ 肩背部肌肉力量训练——YTWL练习:YTWL练习是一组通过模拟英文字母Y、T、W、L的姿势来进行肌肉锻炼的方法,可以在站立或俯卧姿势下进行训练。 Y字型动作:双臂向上伸直,然后向两侧打开,形成一个Y的形状; T字型动作:双臂向两侧伸直,与身体形成一个T的形状,肩胛骨要向后靠拢; W字型动作:双臂向下伸直,然后向两侧打开,同时向上弯曲手肘,形成一个W的形状; L字型动作:肩胛骨向内收紧,肘关节屈曲90°,双手同时上抬,手臂形成L的形状。这些动作可以锻炼菱形肌和斜方肌下部的肌肉力量。 具体的训练强度及频率需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水平调整,训练时尽量保持动作缓慢,姿势标准到位。 Part 06. 3D打印个性化颈椎枕辅助治疗上交叉综合征  UCS 如果你已经有上交叉综合征,或表现有颈肩疼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等颈椎病问题,可以使用3D打印颈椎枕来矫正颈椎生理曲度、缓解颈椎不适。 戴尅戎院士、王金武主任医师团队针对存在颈椎曲度异常及肌群痉挛或挛缩的早期颈椎病患者,创新性应用基于计算机辅助下数字化设计的个性化3D打印颈椎矫治枕来调整颈椎曲度,以实现早期颈椎病的精准治疗。通过对颈部进行光学扫描与颈椎侧位X光检查,测量异常颈椎曲度,由医生、矫形器师、工程师结合患者的情况设计制作3D打印个性化颈椎矫治枕,分阶段矫正颈椎的生理曲度,改善颈椎周围肌群痉挛。 A 患者颈椎曲度变直 B 使用颈椎枕治疗一段时间后颈椎曲度改善 *图中数字为Borden值,正常范围12±5mm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了上交叉综合征的困扰,如果你出现了上交叉综合征,一定要及时改善生活习惯,辅以积极的锻炼加以纠正,症状严重者一定要及时就医。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处理

王金武 2024-03-06阅读量1436

慢性疼痛

病请描述: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或反复疼痛大于3个月以上,或者疼痛超过组织损伤愈合时间,失去了让机体产生自我保护的意义。因此,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类症状,更是一种疾病, 慢性疼痛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伴有其相关区域的炎症、肌肉力学失衡、组织结构的病变和异常等。但是,慢性疼痛又不仅仅是急性疼痛的简单延续,随着长时间疼痛的刺激,神经系统会出现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中枢神经发生可塑性改变甚至重构。许多研究表明与健康无痛人群相比,慢性疼痛患者脑部某些核团的功能或者结构会发生改变,此时即使原来疼痛的部位得到了治疗或已经治愈,再塑(重构)的神经系统从可逆性则逐渐转变为不可逆性,不但使疼痛慢性化,而且难以彻底治愈,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若慢性疼痛因各种原因疼痛得不到合理的控制,患者常无法胜任其原来的社会角色,因不能工作而失去经济来源,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和失眠等问题,疼痛也会不断易化和泛化,最终使得部分患者失能或残疾。因此,在积极预防急性疼痛发生(一级预防)的同时,需要积极预防急性疼痛慢性化(二级预防)和慢性疼痛患者的失能和残疾(三级预防)。 疾病、易感基因、外界环境、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疾病因素包括:炎症、压力、肌肉痉挛、损伤、退行性病变、肌肉力学失衡、过敏体质、疾病性质(例如自身免疫,癌症)、身体机能低下、睡眠不足等。心理和环境因素包括: 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孤立、对压力产生负面影响等*)。因此,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也不仅仅是急性疼痛的一种时间上的延续形式,更是一种应当加以积极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根据ICD-11,慢性疼痛分为:①慢性原发性疼痛:包括慢性原发性内脏痛、慢性广泛性疼痛、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原发性头痛或颌面痛、灼口综合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②慢性癌症相关疼痛,包括由原发癌症本身或转移病灶和癌症治疗所引起的疼痛。③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损伤或手术区域,投射到该区域的神经支配区域,也可牵涉到皮节。这类疼痛通常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④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是一组表现各异的慢性疼痛,源于局部或全身病因引起的骨骼(包括脊柱与关节)、肌肉、肌健和相关软组织的持续伤害感受性刺激,也可与深部躯体损伤有关。疼痛可能是自发的或运动诱发的。⑤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是指源自头颈部及胸腔、腹腔和盆腔内脏器官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疼痛。⑥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痛、痛觉过敏或痛觉超敏,感觉异常,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⑦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包括所有具有潜在病因的头痛和颌面部疼痛性疾病,在至少3个月内有一半以上时间发生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慢性疼痛对机体的危害性更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日常生活:有数据显示,慢性疼痛患者中,54%的无法料理家务,47%的步行困难,43%的性生活方面有障碍,30%的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慢性疼痛患者的日常生活饱受折磨。 睡眠:据不完全统计,44%的成年慢性疼痛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情绪心理障碍:慢性疼痛会导致情绪心理障碍和认知障碍,后者反过来又会增强疼痛感受。对330例≥18岁的慢性疼痛住院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64.1%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44.7%的患者存在焦虑症状"。焦虑/抑郁情绪又进一步影响睡眠。 高血压:慢性疼痛的强度是高血压状态独立预测因子。对300例慢性疼痛和非慢性疼痛患者的对照研究显示,39%的慢性疼痛患者被诊断有临床高血压,只有21%的非慢性疼痛患者被诊断有临床高血压(p<0.001)(")。 影响社交能力和关系:28%的慢性疼痛患者认为他们的家人不理解疼痛对他们生活的影响,26%的患者认为他们的家人已经厌倦了听到他们对疼痛的抱怨和担忧,37%的患者因疼痛感到孤单。 残疾:慢性疼痛除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外,严重者还可导致残疾。2015年,全球因腰痛和颈痛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排在所有疾病(包含传染病、孕产妇、新生儿和营养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的第4位。此外,骨关节炎也是导致残疾的常见原因()。 慢性疼痛与失业显著相关:慢性疼痛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履职工作岗位,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折磨的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和损失。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因健康原因导致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无慢性疼痛者。 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在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中相当普遍。3项酸立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杀意念是非慢性疼痛患者的8倍。慢性疼痛患者中5%~14%的慢性疼痛患者在一生中尝试过自杀,约20%的患者有自杀的想法。他们常对疼痛感到无助和绝望。把疼痛灾难化,想通过自杀来逃避疼痛。

马彩毓 2023-12-15阅读量553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最复杂多变...

病请描述:颈椎病是一种以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疾病,根据受累组织的不同,它分为四种类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其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症状最复杂多变、诊断起来最困难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颈椎病的5%左右。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是怎样的?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是复杂多变的,最主要的症状还是头颈部和肩背部的疼痛,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相关症状。 1. 头部症状:以枕部疼痛、偏头痛为主,可伴有头晕,还可以存在面部发热或发麻、睡眠欠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与患者情绪、劳累等因素有关。 2. 五官症状:眼球外突感、流泪、视物不清,或眼球内陷、眼球干涩等症状;蝉鸣样或持续性低调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鼻塞、鼻痛、嗅觉过敏等症状;咽喉异物感、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 3. 心脏症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悸、心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但心电图无相应病理改变。 4. 血管症状:可出现血管收缩、痉挛,以至手足发凉、疼痛、皮温低;或出现血管扩张,导致肢端发热、有烧灼感。 5. 汗腺症状:上胸部、颈部、头面部、手部多汗或少汗。 6. 胃肠道症状:肠胃不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7.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淋漓不尽等。 8. 肢体症状:肢体感觉疼痛、麻木,但不按神经分布。 为什么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会出现如此复杂多变的症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生是因为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导致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疾病症状。而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又可以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因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甚至截然相反的症状。 另外,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所以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其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同时,还可以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出现类似症状,怎样才能明确是不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呢? 由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复杂多变,因而很难通过症状来进行诊断。当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将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的基础上,观察患者的颈部活动、颈部生理曲度,并辅以X线、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判断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如何治疗?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颈托制动; 颈部理疗,如针灸、按摩、推拿、牵引等; 药物治疗,如服用神经营养药、神经调节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颈部热敷,颈背部肌肉康复锻炼等。 而当患者交感神经症状严重,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仍然达不到治疗目的,或颈椎存在明显畸形、不稳定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包括椎间盘减压术、椎间盘切除术、肩颈组织松解术、椎间植骨融合术等,可以起到减轻压迫、稳定颈椎的作用。手术都有微创或开放性方法,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如何预防?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与其他类型颈椎病的预防方法是一致的,主要就是调整生活习惯。 1. 纠正不良姿势:工作、学习、娱乐时,要尽可能保持头部直立,避免低头。同时注意避免颈部过度屈伸和摇摆,避免颈部过度承重。 2. 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一下或仰头5分钟。 3. 选择合适的枕头:选择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的枕头,一般以10厘米的高度为宜。 4. 注意颈部保暖:吹空调或电扇时注意保护颈部,冬日外出时可佩戴围脖。

许鹏 2023-07-07阅读量2208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病请描述: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OMD) 是一种罕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表现为下颌、面部和舌头持续或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患有 OMD 的人可能会向牙医或全科医生提出非特异性症状(包括下颌或面部疼痛、磨牙症、下颌半脱位或脱位,或下颌颤抖),或者可能被转诊给颌面、耳鼻喉科或头颈专家。许多临床医生不了解这种疾病,这可能导致诊断延迟、不必要的并发症和不适当的治疗,重要的是不要错过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因为它可以通过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口服药物、物理治疗、口腔矫治器和深部脑刺激来成功控制。 发病年龄通常在45至70岁之间,女性与男性的比例约为1.3-2:1。据报道,患病率为 6.9/100 000,发病率为3.3/1 000 000。 包括 OMD 在内的肌张力jQuery18101482208915366079_1682214066755障碍通常被认为由于漏诊和延误诊断而被低估,这可能部分是因为临床医生的知识有限,通常诊断延迟为1-6年。 病因是什么? 大多数成人发病的肌张力障碍是原发性和“特发性”,没有具体原因。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由潜在疾病引起的,可能是遗传的(已知的遗传起源)或获得性。 获得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外伤性和围产期脑损伤、脑干疾病(如缺氧、中风、肿瘤或多发性硬化),以及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人们认为,大多数肌张力障碍病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感觉运动回路内的抑制丧失、感觉运动整合被破坏和适应不良的稳态可塑性,这会导致肌肉变得过度活跃。 OMD症状的临床特征 由于OMD可以伪装成其他几种牙科和医学疾病,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常见的症状是磨牙和磨牙、牙齿断裂和折断、下颌和面部疼痛、流口水、颞下颌关节 (TMJ) 半脱位或脱位,以及舌头和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患者可能会非特异性地抱怨面部和咀嚼肌的肌肉紧张和疲劳,并且头痛、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也可能很突出。 在OMD患者发病之前,可能有间歇性、不自主运动的病史,这些运动涉及干扰说话和进食的下颌肌肉组织。有许多典型的肌张力障碍的特殊特征,在病史上询问它们是有用的(特别是“什么使它变得更糟?”和“什么使它变得更好?”)。 不自主运动往往会使OMD变得更糟:这些可能是下颌肌肉组织的局部(例如,说话时下颌震颤)或身体远端部位(例如,下颌仅在行走时才会偏斜)。有时症状是特定于任务的,仅在某些活动中出现,例如,仅在说话时而不是在唱歌时。矛盾的是,在某些人中,诸如咀嚼或将舌头移动到某些位置等自愿运动可能会减轻或暂时停止他们的症状;这种被称为“姿势拮抗”或感觉技巧的临床特征是肌张力障碍的特征。询问职业史很重要,因为专业和高度练习的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演奏者的OMD发病率增加,即所谓的“口气肌张力障碍”。 它可能会特别出现在乐器的吹嘴周围形成密封的问题(“特定于任务”),或者可能会在其他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说话时缩回嘴唇,或在休息时自发地做鬼脸。 体征 在OMD中,下巴和面部肌肉、舌肌或舌头肌肉或组合的收缩是持续的和有规律的(在同一方向上)。它们通常是“扭曲的”,并且通常会因自愿运动而加剧。有时会伴随下颌、舌头或嘴唇的震颤,或受影响的肌肉肥大。异常的不自主肌肉运动会干扰正常的口腔功能。它们通常会导致“姿势”,这被视为下巴的不自主打开或关闭,或者向前或横向拉动和扭转下巴。 亚型取决于受影响的肌肉,可按以下一种或多种模式分类:咬合(闭合)、张开、偏斜或下巴偏斜,或舌头不自主地伸出。 颞肌、二腹前肌、咬肌和翼外侧肌通常受累,触诊时它们会变得柔软。收缩本身可能是缓慢的或迅速的、偶发的(仅发生在某些位置)或连续的,有时可能发生在一天中的某些时间。这会使诊断变得困难。如果患者试图抵抗运动,则可能会看到额外的“溢出”运动,为了减轻这些运动,应在放松和自主运动期间评估。 张力障碍性痉挛可以以多种方式出现,可能表现为鼻部收缩、面部表情、嘴唇撅起或吸吮、舌头运动障碍、嘴角回缩和颈阔肌痉挛。OMD有时是节段性的,与颈部或肩部肌肉的肌张力障碍(颈肌张力障碍)、眼睑(眼睑痉挛)、上面部肌肉或喉部(痉挛性发音障碍)有关。 当出现眼睑痉挛和上面部肌肉痉挛时,称为梅格综合征。偶尔它可能是多灶性的,例如,一个从青年时期就有“作家痉挛”(手部局部肌张力障碍)的人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出OMD。询问身体其他部位的肌张力障碍的先前或长期症状是有用的,因为他们可能不是自愿的,但它们的存在增加了新的下颌骨症状由OMD引起的可能性 诊断 OMD的诊断是复杂的,因为它以各种形式和严重程度呈现。诊断基于个人信息、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肌内肌电图 (EMG) 确认。OMD患者通常由神经科医生诊断并意识到他们的问题。鉴别诊断包括 TMJ 疾病(如磨牙症或自发性髁脱位)、面肌痉挛和心理障碍。 OMD的症状会因情绪因素而恶化,这也是延误诊断的原因之一。 治疗 药物:目前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的各种药物疗效的循证信息不足。然而,抗胆碱能药物、巴氯芬、苯二氮卓类药物、抗帕金森药物、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和锂是一些用于管理OMD的药物。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被认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大脑重塑,从而减少肌张力障碍运动。 这种反应在音乐家中得到了很好的认可。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 (BoNT) 注射:BoNT注射液是治疗OMD的一种有前途的疗法,它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毒素,可阻止突触前连接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导致骨骼肌的暂时化学去神经支配。如果以EMG为指导,BoNT注射可以留下更好的效果,这样可以延长BoNT注射之间的间隔。BoNT注射主要依赖于技术。根据治疗剂量的不同,预计会出现下颌无力或震颤、失去微笑和吞咽困难等副作用。oNT 可能具有免疫原性,一些患者在多次注射后可能会出现继发性无反应。据报道,BoNT治疗舌肌张力障碍时出现吞咽困难、言语问题和过度肌肉无力。 深部脑刺激(DBS):深部脑刺激手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与治疗肌张力障碍,对于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OMD,可以通过对苍白球或丘脑底核进行深部脑刺激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OMD) 的特征是下颌、面部和舌头持续或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导致姿势异常,有时还会出现震颤。下颌肌肉不自主的、重复的、有规律的收缩,随着自主动作而恶化,应怀疑OMD。颞肌、二腹前肌、咬肌和翼外肌通常受累,触诊时可能肥大和触痛。OMD 可以通过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口服药物、物理疗法和深部脑刺激来成功管理。

潘宜新 2023-04-24阅读量4826

梅杰综合征的治疗

病请描述:梅杰综合征的治疗 梅杰综合征是一种以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为特征的颅肌张力障碍,可能与面部下部肌肉、嘴巴、下巴、舌头、咽部和颈部肌肉的复杂运动有关。 通常,眼睑痉挛是最早的临床表现,它会在一段时间内蔓延至其他颅内和颅外肌肉。 在大多数患者中,Meige 综合征是原发性或特发性的,痉挛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继发性病例可能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发生或继发于潜在的脑部疾病。神经生理学特征与其他以可塑性异常和抑制受损为特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相似。大多数患者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得到成功治疗,但深部脑刺激已成为顽固患者的良好治疗选择。 流行病学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眼睑痉挛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患病率估计存在很大差异,这归因于种族和民族的影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患病率为2-20%,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59。年龄似乎是梅杰综合征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一项荟萃分析发现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平均发病年龄最高(55.7岁),其次是痉挛性发音困难(43岁)、颈肌张力障碍(40.8岁)和作家抽筋(38.4岁),肌张力障碍发作的年龄会调节临床表现,而与基因型无关。梅杰综合征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见,女性:男性的比例约为 2:1 。 临床特征 颅肌张力障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单独的眼睑痉挛,单独的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或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组合,也称为梅杰综合征,最初该疾病可能仅限于眼部肌肉(原发性眼睑痉挛)或口下颌区域,下颌肌张力障碍,然后扩散到其他肌肉。 眼睑痉挛:眼睑痉挛是Meige综合征最常见和失能的表现,在近四分之一的患者中开始于单侧并很快发展为双侧。自发缓解很少见,见于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通常往往发生在症状发作的第一年。眼睑痉挛可以以几种表型形式出现,最典型的是强直性痉挛,其特征是闭眼的长时间痉挛和阵挛,其中有反复的眼轮匝肌收缩。不太常见的眼睑痉挛可能类似于无法睁开眼睛的眼睑张开失用症。感官技巧在梅杰综合征患者中很常见。感官技巧包括睡觉或放松、说话、哼唱或唱歌、拉上眼睑、在脖子后面打拳、喝酒精饮料、打哈欠、吸吮、使用牙签、冷液体、走路和吹气 脸颊。最常见的技巧是触摸眼睛上方、唱歌、哼唱和说话。 眼睑痉挛扩散到颅骨和颅外区域:在梅杰综合征患者中,眼睑痉挛进行性恶化,症状扩散至口下颌骨、颈部和四肢肌肉,但最早和最大的扩散症状见于下颌肌肉。眼睑痉挛患者扩散到邻近肌肉的概率为50%,在症状出现的最初3至5年内最高,近一半的扩散发生在发病的第一年,极少数情况下记录到传播延迟了十年或更长时间。 继发性梅杰综合征:继发性梅杰综合征通常是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表现,也可能由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在10-20%的病例中,使用精神抑制药物与涉及颅颈肌肉组织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在使用该药物超过一年的情况下。使用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梅杰综合征的发展机制被认为是由于多巴胺受体的阻断改变了受体功能,从而导致去神经超敏反应。某些其他药物也与梅杰综合征的发展有关,即止吐药(甲氧氯普胺)、多巴胺激动剂(左旋多巴、溴隐亭)和很少见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也可能导致面部运动障碍的发展。通过对中枢多巴胺能和胆碱能通路的作用,抗组胺药也与药物诱导的眼睑痉挛有关。与梅杰综合征相关的非常罕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核黄疸、脑干区域中风和脱髓鞘、正常压力脑积水、双侧丘脑、肿块病变、脑炎后和脑缺氧等。 梅杰综合征与其他运动障碍的关联:梅杰综合征患者经常报告相关的运动障碍,在100名眼睑痉挛和口面颌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病例系列中,33 患者发生了特发性震颤,9 患者出现了帕金森综合征,以及2名患者出现了腭肌阵挛、舞蹈病和静坐不能。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帕金森氏病、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和皮质基底节变性)、威尔逊氏病和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的患者也有类似的眼睑痉挛和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的报道。多达25%的尸检报告的梅杰综合征病例显示路易体。研究人员提出,路易体病的临床范围应扩大到包括梅杰综合征。研究还表明,眼睑痉挛和梅杰综合征患者更容易患帕金森病,因为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很常见。 治疗 口服药物 :大量口服药物已被用于治疗梅杰综合征患者,包括抗胆碱能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左旋多巴、精神安定药(匹莫齐特、氟哌啶醇)、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丁苯那嗪)、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对口服药物的反应充其量是适度的,眼睑痉挛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比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更好。氯硝西泮和抗胆碱能苯海醇在治疗眼睑痉挛方面似乎比相关的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更有效。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丁苯那嗪)对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患者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对眼睑痉挛患者无效。左乙拉西坦和唑吡坦在一些病例报告中有效,但丙戊酸钠在双盲交叉试验中无用。 肉毒杆菌毒素:在对口服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无法耐受的副作用的梅杰综合征患者中,可以考虑使用肉毒杆菌毒素作为替代疗法。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眼睑痉挛比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更有效。研究表明,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可能是药物难治性眼睑痉挛患者的替代疗法,但在控制下面部肌张力障碍方面可能仅适度有效。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附近肌肉的虚弱会导致或加重先前存在的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 因此,解剖知识至关重要,EMG或超声波可以确保准确注射。 深部脑刺激 (DBS):深部脑刺激已成为对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反应不佳的梅杰综合征患者的替代治疗选择。在许多论文中,报道了DBS对梅杰综合征患者的益处,并且几项长期随访研究也显示是有益的治疗选择。苍白球(GPi)和丘脑底核(STN)的DBS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眼睑痉挛,而且对言语和下颌肌张力障碍都有明显改善。DBS 可以提供给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与有强直症状的患者相比,具有节段性的肌张力障碍患者使用 DBS 改善得更快。 在梅杰综合征患者中,最致残的症状(眼睑痉挛和下颌肌张力障碍)是节段性的,它们对神经刺激反应良好。 结论 :Meige‘s综合征是一种以眼睑痉挛和口面部-颈部肌张力障碍为特征的颅肌张力障碍。大多数病例是原发性或特发性的,但继发性病例通常也因慢性精神抑制药暴露或局灶性脑损伤而发生。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成功,但眼睑痉挛症状的反应优于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双侧DBS已成功用于难治性患者,总体症状改善明显,明显提高患者生活治疗。

潘宜新 2023-04-23阅读量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