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脑供血不足,俗称慢性脑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广泛性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的临床疾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 2/3 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但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与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多呈隐匿渐进。 临床上最多见并且易被人们忽视的症状有: ① 头晕头痛。如头昏沉,头脑不清楚,头胀痛,头闷痛,头晕目花,头晕耳聋。 ② 失眠或嗜睡。如失眠多梦,眠浅易醒,或整日昏昏欲睡,饭后犯困。 ③ 记忆力减退。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清,常用的电话号码、熟悉的人名记不起来。 ④ 眼症状。眼胀痛、懒睁眼、雾视等。 ⑤ 耳症状。耳鸣、耳“闭气”及听力减退。 ⑥ 平衡障碍。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缓慢,举止力不从心。 ⑦ 性格变化。如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或为多语,心烦易怒,固执自私等。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若波动性或渐进性出现以上列举的症状,中老年人就要警惕了。 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有多种,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 4 方面: ① 血管方面的原因。如血管壁受损,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管壁硬化斑形成,管腔狭窄、变细、血管阻力增加致血流量减少,尤其在连续长时间用脑过度后,常常发生相对脑供血不足。 ② 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原因。血压下降,血流缓慢。常见于低血压或心脏功能不全者。心脏搏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动脉硬化的人,夜晚睡眠时血压较白天下降,这时血流缓慢,清晨醒来时就会发生脑供血不足。 ③ 血液方面的原因。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黏稠度增高。如红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脱水、血容量减少,使血流瘀滞,都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 ④ 颈椎病。椎动脉是供应脑的重要血管,它穿行于颈脊两侧的横突孔,上行至颅内。当患者有明显的增生性颈椎病,伴有椎间孔狭窄,尤其是猛烈转颈时,可使椎动脉受压,引起暂时性脑供血不足,继而发生眩晕。 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要及时诊治,评估脑缺血的程度,寻找主要致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脑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确治疗往往会获得良好效果。有人认为这些症状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小事一件,无关大局”。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因此“泰然处之”,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则追悔莫及。 http://ahongyi.000.pe/?i=1
张峰 2024-09-09阅读量2170
病请描述:如何科学判断父母病情的紧急程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健康状况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面对父母的身体不适,如何科学、准确地判断其病情的紧急程度,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以下是一些基于医学常识的科普指导,帮助您更好地应对。 一、观察症状表现 首先,我们应细致观察父母的症状表现。突发性的剧烈疼痛、持续的呼吸困难、突然的意识丧失等症状,往往预示着病情较为严重,需要立即就医。同时,症状的持续性和加重性也是判断病情紧急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持续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断加剧,可能意味着脑部或其他重要器官存在急性病变。 二、评估生理指标 除了症状表现外,我们还需关注父母的生理指标。血压的突然下降、脉搏的异常(如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以及呼吸频率与深度的改变,都可能是病情紧急的信号。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状态,对于判断病情至关重要。 三、考虑基础疾病 父母的健康状况往往与其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如果父母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并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急性发作或恶化,那么病情很可能已经处于紧急状态。此时,我们更应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措施。 四、综合判断与决策 在判断父母病情的紧急程度时,我们需要将症状表现、生理指标以及基础疾病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多个指标均指向病情紧急,那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尽快将父母送往医院就医。 总之,科学判断父母病情的紧急程度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李明洲 2024-07-29阅读量1276
病请描述: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3A神经内一科主任周君表示,“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超重肥胖造成了大量健康风险,更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卒中330万人,每年因卒中死亡154万人。临床观察,约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约75%丧失劳动能力,40%是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是威胁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要预防脑卒中发生,首先要了解其危险因素。周君主任介绍,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代谢综合征、超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等,都是可控制、干预的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通过BMI来定义肥胖,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为亚洲人定义的标准,BMI<18.5kg/㎡)为消瘦;BMI=18.5-22.9kg/㎡)为正常;BMI=23.0-27.4kg/㎡)为超重;BMI≥27.5kg/㎡)为肥胖。 周君主任进一步讲解道,超重/肥胖之所以是发生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超重/肥胖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增加,从而间接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2.超重/肥胖导致脂肪组织增加,经过体内一系列转换,最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超重/肥胖可引起慢性炎症,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加速脑卒中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超重/肥胖导致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可能受到体型、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俗称“将军肚”),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健康。 ▲ 腹型肥胖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 问: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做好体重管理呢? 周君主任结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指出,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也可减少脑卒中风险。对于超重肥胖人群来说,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管住嘴,迈开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减重 尽量使体重指数BMI保持在20~24为宜。 2.控制血脂 总胆固醇要控制在5.2mmol/L以下,甘油三酯控制在1.7mmol/L以下,血脂异常者建议每三到六个月复查一次。 3.控制血压 对于成年人而言,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理想状态要降至130/80mmHg左右为佳。既往高血压病史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4.控制血糖 理想状态下,空腹血糖要控制在3.9-61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3.9-80mmol/L。 5.适量运动 合理的运动训练,如肌力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行训练、功能性活动训练等,能有效改善肥胖症状及患者的平衡性、灵活性及肌力。 6.控制饮食,戒烟限酒 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品,保证营养均衡。此外,吸烟和饮酒会引起血管状态的应激改变,诱发心跳加快和血压上升,加重动脉硬化,应严格限制。 周君主任提醒,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超重肥胖人群还应积极开展定期体检,排查是否存在尚无症状的病灶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一旦无明显诱因出现单侧肢体乏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患上脑卒中的可能性,应立即拨打“120”急救,尽快送至具备脑卒中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25阅读量1631
病请描述:我们知道目前对于顽固性疼痛的终极治疗就是吗啡泵植入,无论伤害性疼痛还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吗啡泵都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那么椎管内植入吗啡泵到底会不会导致吗啡上瘾呢?这也是很多患者的顾虑所在。 从目前各方面的临床观察和我们的治疗经验,我们认为椎管内植入吗啡泵不会产生吗啡上瘾症状。 吗啡泵又称中枢靶控镇痛输注系统,是由一个高强度材质的药盒或者管道组成的长期向椎管内输注药物的通道。 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一个微创手术将导管置于硬膜外腔或者鞘内,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蛛网膜下腔,药盒通常埋藏于皮下的骨结构之上。当每次输注镇痛药物时,用无损伤针穿刺皮下的药盒将复杂的脊椎穿刺给药变成了皮下穿刺,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减少了刺激。 该技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不但可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且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口服止痛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是口服吗啡阿片类药物制的1/300,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生活能力。 而吗啡的成瘾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吗啡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具有强烈的精神依赖、躯体依赖及耐药性,小剂量连续使用二次即可成瘾。吸食吗啡成瘾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 1、精神因素 精神依赖是指吸食者对吗啡产生一种特别的渴求,吸食后在心理上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吸食吗啡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欣,表现为满足和飘然欲仙,吸食者在体验过这种感觉后,需要再次使用才能获得相同的感觉。停止吸食则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腹泻、虚脱、意识丧失等,迫使吸食者继续需求药物,以致反复多次使用,难以自拔。 2、身体因素 身体依赖是指多次吸食吗啡后,其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或生化方面的变化,致使其产生依赖。目前对于吗啡成瘾的机制尚未明了,相关的研究多认为与神经组织对吗啡产生的适应有关。其细胞水平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去敏感、受体内陷、受体下调极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有关。同时吸食者体内的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也参与了这一过程。 总之,目前吗啡泵患者不会出现成瘾性。怎么的患者随访2年,止痛剂量不会增加。
王雷波 2024-07-18阅读量1185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一种颅内良性肿瘤,具有生长慢,病程长等特点,患上脑膜瘤,除了忧思惊恐之外,及时治疗非常重要。那么患上脑膜瘤到底应该怎么治疗? 脑膜瘤早治疗会不会比晚治效果好? 原则上是这样的。脑膜瘤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原则上趁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及早治疗,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小一些。 意外查出脑膜瘤,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做手术吗?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核磁、CT等检查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人只是体检,或者因为其他疾病做头部核磁时,意外发现脑膜瘤,但实际上患者完全没有症状。 那么,意外发现脑膜瘤,是否需要马上做手术,要根据脑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来综合判断。意外发现脑膜瘤,绝大多数患者早晚还是得手术,具体手术的时机应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脑膜瘤患者出现哪些症状就说明要手术了?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还会引发癫痫,也就是俗话说的“羊癫疯”,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于那些颅底脑膜瘤,由于颅底分布着12对非常重要的神经,肿瘤压迫哪根神经,相应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压迫控制眼球活动的动眼神经,眼球活动受到影响,看东西有重影。如果肿瘤压迫了管听力的听神经,会出现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肿瘤压迫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出现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
赵天智 2024-07-11阅读量1353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常见的相对良性脑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发现时一般都比较大了,压迫其他功能区域,如运动功能,语言、嗅觉、平衡功能等等,才会发现。但确诊患病后,应当和有经验的医生主动沟通,需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有哪些症状必须要手术?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常见症状还有癫痫,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于那些颅底脑膜瘤,由于颅底分布着12对非常重要的神经,肿瘤压迫哪根神经,相应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压迫控制眼球活动的动眼神经,眼球活动受到影响,看东西有重影。如果肿瘤压迫了管听力的听神经,会出现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肿瘤压迫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出现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 总之,患者朋友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专业神经外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赵天智 2024-07-10阅读量1462
病请描述: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频发,由此造成的头部外伤越来越多,而脑震荡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脑震荡都有什么样的症状特征呢?现在我来带领大家揭开脑震荡神秘的面纱! 一.概述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大脑发生一时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是头部受伤后,即刻发生一时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持续数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清醒后恢复正常,但对受伤时的情况及经过记忆不清。此外,还出现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脑震荡是最轻的颅脑损伤,一般经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多可自愈。儿童和成年人脑震荡占颅脑损伤的49%~90%。好发于拳击行业从业者、摔跤竞技类行业从业者、老人、小孩等。 二.分级 1、轻度脑震荡就如同人体大脑突然被重物敲击而发生短暂性的思维混乱现象,这种短暂性的混乱思维可以在十几分钟内恢复意识清醒状态,对于这种轻度脑震荡患者来说,不会留下什么其他脑部后遗症疾病的。 2、中度脑震荡比起轻度脑震荡来说,症状要明显严重,患者除了有思维混乱和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外,还会因外力撞击的力度大使耳朵产生耳鸣现象,并且伴随着头部感觉眩晕头痛,还有会发生遗忘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忆症,只是失忆程度不是很严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重新恢复记忆。 3、这种脑震荡情况最为严重,表现症状最明显,患者不但出现失忆,还会发生脑部损伤发生影响血液循环的肿块形成,同时也不排除会发生颅骨骨折,长时间昏迷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我们平时所说的“植物人”,给患者一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病因 脑震荡的发病原因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外伤是导致脑震荡发生的常见病因。脑震荡好发于老人、小孩以及特殊行业的人群,诱发脑震荡的原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需尽量避免这些诱因。 1.主要病因:头部外伤 如头部撞击、交通事故、跌倒、打架。由于脑组织是一个柔软的器官,它被脑脊液包围,同时受到颅骨的保护,这可以防止轻度的损伤对脑组织的破坏。但是当受到严重暴力或快速的旋转力时,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不再有效,脑组织可能撞击到颅骨,造成损伤。 2.诱发因素 当以下情况时使头部遭受暴力,出现外伤时,可引起脑震荡: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足球、拳击、橄榄球等竞技类运动项目;进行危险的高空作业;交通事故的发生;参与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战争因素。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意识障碍:受伤后即刻发生,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神志转清后患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2)近事遗忘:清醒后不能叙述受伤经过,有明显的近事遗忘,但往事仍能回忆。 2.伴随症状: 脑震荡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植物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如面色苍白、瞳孔大小改变、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慢等危象。 3.其他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恢复期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在受伤后数周或数月逐渐消失。但有一些患者长期存在上述症状,有的还有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若逾时3~6个月不愈,除考虑有精神因素外,还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继发性损伤的可能。 五.主要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损伤诊断中,被公认为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建议老年患者及头痛、呕吐患者进行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是医学界的领先的先进仪器,清晰度较高,可以查出一些细微的环节。 脑电图:脑震荡后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各导联兴奋性均下降,尤其是在站立位时更明显。 六.诊断标准 01病史及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脑震荡具有的症状,如短暂的意识障碍、近事遗忘等,或者受伤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还有经过影像学检查后,除外继发性脑结构性损害,支持脑震荡的诊断时,即可确诊。 02鉴别诊断:临床上脑震荡与轻度脑挫伤很难鉴别,可依靠头颅CT、核磁或脑电图检查来鉴别,但由于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亦无严格区分的必要。 七.治疗 脑震荡大多数是自限性的,病程也较短,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须卧床休息5~7天,给予镇痛、镇静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使用影响观察的吗啡类药物,最好选用副作用少的镇痛、镇静剂。 八.护理 (1)一般护理: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以利患者能够安心休养,给予患者一定的精神安慰,使患者有愉快的心情。减少脑力活动,避免过度用脑和过度劳累。 (2)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如出现突然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病情恶化的征兆,立即报告医师,复查头部CT,以排除颅内继发性损伤,尤其是排除血肿的形成。 (3)饮食护理:脑震荡是一种脑损伤疾病,饮食需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以减轻症状、避免诱因为主要原则。多进食清淡食物,多进食水果、蔬菜,避免兴奋性食物,保持自身营养状况良好。如可以食用含维生素高的食物(苹果、香蕉、猕猴桃等),也可以食用脱脂牛奶、豆浆、蔗糖、代乳粉等食物,还可以多食健脑食品,如核桃、栗子等。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食用这些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忌食兴奋性食物,禁止喝酒、喝咖啡、喝浓茶,会使大脑兴奋性增加,不利于脑震荡的恢复。 九.健康宣教 1. 疾病预防:预防脑震荡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诱发因素,即跌倒、头部撞击以及交通事故等。还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出现其他的脑部病变。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脑震荡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具体措施还有看护好老人、小孩,以免发生跌倒。参加竞技类运动项目时,注意穿戴好护具。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饮酒不开车,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参与打架、斗殴事件。 2. 预后及复诊:脑震荡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需来医院复诊,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以及休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预后较好。 3.护理要点:患上脑震荡疾病以后,有些病人常常会头痛,身体非常的虚弱,有时衣食住行都需要别人的帮忙,这是我们应该加强这种疾病的护理知识,能给病人很多的帮助,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就是,脑震荡有什么护理要点。 给予病人普通饮食,若病情需要,可定时去附近卫生所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快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监护病人在伤后的3个月内不要过度用脑,以便及早消除头痛、头晕等伴发症状。遵医嘱适量服用药物。脑震荡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也要学会一些针对性的护理,这是很重要的。脑震荡要怎么进行护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通过介绍,如果生活中,身边的人不小心撞到了头,不可以忽视,请及时上医院检查检查,避免给自身带来过大的危害。
王炎林 2024-04-11阅读量5193
病请描述:儿童心理问题 近年来,儿童心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动症和自闭症是其中两个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普,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和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多动症主要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其核心特点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以及冲动行为。关于多动症的成因,遗传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环境因素和家庭教养方式也可能对其产生影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和社交能力,使得他们难以在集中精力、控制行为和情绪方面做得很好。治疗多动症的方法多样,包括使用刺激性药物来提升专注力和自控能力,行为疗法通过设定规则和奖惩机制帮助患者自我调节,以及亲子教育,即家长、学校和专业人士协同合作,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教育计划。 与多动症相似,自闭症也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但其主要表现为在社交交往、语言沟通以及存在刻板重复的行为上的困难。自闭症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闭症的治疗重点在于早期干预,这包括早期教育和行为疗法,旨在培养患者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缓解一些相关症状。总的来说,无论是多动症还是自闭症,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策略都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除了多动症和自闭症,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例如注意力缺陷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这些问题都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 注意力缺陷障碍是一种影响个体专注力和行为控制的常见疾病,主要特征包括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这些症状可能对患者的学习能力、社交交往以及家庭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带来诸多挑战。治疗ADHD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以及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措施,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如焦虑症和抑郁症,也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情绪障碍可能表现为过度的担心、恐惧、情绪低落和兴趣丧失,严重时还可能伴有身体不适或回避行为。处理这些情绪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心理咨询和支持,旨在帮助儿童调整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重大,需要通过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必要的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意识,减少对心理问题的歧视和误解,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包容的社会至关重要。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他们的整体福祉。 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多动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关爱,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身潜力的发展。让我们一起为儿童心理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长发育 2024-03-22阅读量2460
病请描述: 一、“预激”,全称叫“心室预激”,是一种心电图的异常表现,意味着,心脏的电流传导系统(电路),存在额外的(附加)传导通路。这种情况,大概有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生率。 二、预激最大的潜在后果,就是可能会引起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事件,这个心动过速,不是指那种平时情绪紧张或运动时,常常出现的“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极常见的正常现象),而是指下面所讲的特定的心动过速。当预激合并心动过速发作的时候,就叫“预激综合征”。 (1)最常见的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预激是室上速的常见类型,这种情况下,后果一般不严重。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仍是首选根治方案。 (2)少见的是,预激合并出现“心房颤动”,此时有较高的潜在心脏风险,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晕厥、猝死,20岁-50岁的男性预激患者,出现这种危急情况的可能性,高于其它预激患者,一旦证实是此种情况,或预激患者,出现难以用其它原因解释的一过性晕厥、意识丧失,应尽快进行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消除预激,以除后患。(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平时心电图有预激(或从来不做心电图,不知道有预激),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心动过速症状,也称“无症状预激”。这种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多年没有心动过速发作,但最终于人生的某个年龄段(甚至是在70-80岁的高龄),才出现与“预激”相关的心动过速,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暂时没有症状的预激,不能过多地抱以侥幸心理,早一点判断它是否有致病能力(致心动过速能力)、尽早决定是否消除预激,是合理的选择。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极罕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就是这个预激,终生不会引起心动过速,保持“沉默状态”。 三、束室旁道,就是上面提到的罕见的“预激”。 (1)束室旁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心电图有“预激”的诊断,但它自身几乎从不引发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也就是说,它从不“惹事”,而且今后一辈子也几乎不可能“惹事”,类似于“无辜的旁观者”。如果没有特别需求,确定它是束室旁道以后,患者完全可以对它置之不理,顺其自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就当正常普通人那样。但是,讨厌的是,每次做心电图检查,总是有“预激”的诊断,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 (2)束室旁道的第二个特点是,现有的射频消融技术(包括冷冻消融技术),几乎无法消除它。从道理上来讲,束室旁道从不惹事,没有必要进行射频消融消除它。但某些情况下,比如为了体检时心电图没有“预激”从而获得心电图合格,这时候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消融成功”,去掉“预激”的诊断,而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成功。目前,这种情况可能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以现有的技术实力来讲,几乎所有的预激(包括所谓的His旁预激),都能被射频消融成功消除,换句话说,即使是复杂、困难的His旁预激,只要它不是束室旁道,就有极大概率获得射频消融成功。但,目前唯独对束室旁道,还没有消除它的好办法(实际上,客观来说,它也无需消融)。 (3)束室旁道的患者临床类型。 第一种,最常见的临床情境,从无心动过速症状,因某种情况体检而无意间发现(招工、入伍、考编制等),患者年龄18-30岁左右最常见。心电图诊断为“预激”或“B型预激”,但它与真正可能射频消融成功的预激,在心电图表现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某些患者,是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手术台上,被确定是束室旁道的,最终以放弃消融而结束。某些因“His旁”而失败的预激,其本质,实际是束室旁道。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询问病史,阅读心电图,能大致判断出是不是束室旁道,从而在术前进行预判。当然,可通过食管调搏术获得大致的判断,若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有前奏步骤),则更能获得精确的判断,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处理策略(是否消融)。此种类型的束室旁道,程医生至少经历过或听说过50例以上。 第二种临床情境,束室旁道合并了其它类型的预激或心动过速,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患者因“预激”或“阵发性室上速”,而进行了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这种情况下,射频消融是为了消除了真正的致病预激或心动过速,而不是消除束室旁道。不过,在成功射频消融手术后,复查心电图,仍有“预激”,其实这个预激就是那个无需消融的束室旁道,虽然心电图还带有“预激”诊断,但患者今后也并不会出现“室上速”发作。这种“复合”情况虽然很少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程医生遇到过至少5例。识别这一点,有助于解读、解释为什么在成功的射频消融手术后,某些患者的心电图仍然有“预激”,从而消除误会。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排除“预激”复发,不可一概而论。
程宽 2023-11-27阅读量5744
病请描述:2023年11月12日是第15个世界肺炎日。从2009年,世界肺炎日由全球近百个组织机构组成的联盟——“全球消灭儿童肺炎联盟”发起,并确定每年的11月12日定为世界肺炎日,以督促政府加强对肺炎的预防和治疗。肺炎可以由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引起,今年肺炎支原体的流行高峰造成了数量庞大的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儿童,成人也不少。那么,面对肺炎和来势汹汹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咱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什么是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当然,今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除此之外,军团菌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和一些理化因素也会引发肺炎。 二、肺炎会传染吗? 一般肺炎没有传染性,但是病毒性肺炎具有传染性,它主要是通过飞沫吸入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餐具、玩具以及患者之间接触等途径感染。近年来,新的变异病毒不断出现,产生暴发流行,如SARS、XBB、H5N1、H1N1、H7N9病毒等,密切接触的人群,或者是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容易被传染。另外,近期儿童和青少年频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三、肺炎有哪些典型的症状? 肺炎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寒战、发热,或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危重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休克的临床表现,甚至危及生命。但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人体还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四、肺炎和感冒怎么区别? 感冒导致的咳嗽不会很剧烈,痰较少或容易咳出。感冒起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喉咙痛等。肺炎引起的咳嗽常是剧烈、频繁的,痰多,甚至带有气喘气促,有些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另外,感冒多可自愈,一般不需要抗感染治疗。而肺炎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应尽早给予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五、哪些人容易得肺炎?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 2、长期住院或卧床在家的伤残病患者; 3、体弱、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者; 4、婴幼儿,肺炎是我国5岁以内小儿第一位死因; 5、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心脏病、肺部疾病、肾病、肝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者。 由此可见,生病的人、老年人及婴幼儿等体弱人群很容易受到肺炎疾病的侵害。此外,健康人在受寒、淋雨、疲劳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也容易引起肺炎。 六、如何预防肺炎? 1、首先,易感人群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目前可选择的疫苗包括:6周龄-5岁婴幼儿接种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岁及以上特殊人群接种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或减轻流感相关症状,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和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需戒烟、避免醉酒。保证充足营养、口腔健康,有助于预防肺炎发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咳嗽、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时戴口罩或用纸巾、肘部衣物遮挡口鼻有助于减少病原体播散。长期卧床者应经常拍背,注意吸痰,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七、得了肺炎如何治疗? 首先要明确肺炎的病原菌,才能使抗感染治疗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治疗费用低。所以医生要做血液和胸片等相关检查,针对具体每一位肺炎患者,初始治疗均是经验性治疗。有效和安全是选择抗生素的首要原则。 1、如果是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肺炎,可以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2、轻度肺炎:可在门诊治疗,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疗,服药3-5天复诊; 3、重度肺炎:应该住院治疗,初始经验性治疗多选择静脉途径给药。 对于近期流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治疗药物,其中阿奇霉素由于具备口服吸收好、安全性高、组织浓度高的优点,为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药物。 随着冬春季的到来,各种呼吸道疾病即将进入高发期,将给所有人尤其是孩子和老年人带来更大的考验。因此,建议尽可能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另外,孩子、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做好手卫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八、中医药防治肺炎 中医药治疗肺炎有很多优势,发生肺炎后尽快找有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诊治肺炎,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治疗更彻底。 中医药预防肺炎,有很多特色。 1、比如防病毒方:炙黄芪10克、桂枝6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炒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防风6克、炒白术10克 2、比如祛肺经蕴热方:茜草10克、紫草10克、旱莲草15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芪10克、醋乌梅10克、酒地龙10克、炙甘草3克、炙麻黄6克、桂枝6克、醋五味子10克、红枣10克 3、比如扶正固表方:黄芪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防风6克、紫苏叶10克、陈皮6克、大枣10克、生甘草3克 上述类似方药较多,关键需要面诊个体化辨证论治。 在有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可以帮助未患肺炎人群有效预防肺炎,可以帮助已患肺炎人群有效预防反复感染,促进肺炎吸收痊愈。
王智刚 2023-11-13阅读量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