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意识丧失 > 内容

意识丧失内容

解密脑震荡

病请描述: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频发,由此造成的头部外伤越来越多,而脑震荡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脑震荡都有什么样的症状特征呢?现在我来带领大家揭开脑震荡神秘的面纱! 一.概述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大脑发生一时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是头部受伤后,即刻发生一时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持续数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清醒后恢复正常,但对受伤时的情况及经过记忆不清。此外,还出现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脑震荡是最轻的颅脑损伤,一般经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多可自愈。儿童和成年人脑震荡占颅脑损伤的49%~90%。好发于拳击行业从业者、摔跤竞技类行业从业者、老人、小孩等。 二.分级 1、轻度脑震荡就如同人体大脑突然被重物敲击而发生短暂性的思维混乱现象,这种短暂性的混乱思维可以在十几分钟内恢复意识清醒状态,对于这种轻度脑震荡患者来说,不会留下什么其他脑部后遗症疾病的。   2、中度脑震荡比起轻度脑震荡来说,症状要明显严重,患者除了有思维混乱和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外,还会因外力撞击的力度大使耳朵产生耳鸣现象,并且伴随着头部感觉眩晕头痛,还有会发生遗忘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忆症,只是失忆程度不是很严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重新恢复记忆。 3、这种脑震荡情况最为严重,表现症状最明显,患者不但出现失忆,还会发生脑部损伤发生影响血液循环的肿块形成,同时也不排除会发生颅骨骨折,长时间昏迷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我们平时所说的“植物人”,给患者一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病因       脑震荡的发病原因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外伤是导致脑震荡发生的常见病因。脑震荡好发于老人、小孩以及特殊行业的人群,诱发脑震荡的原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需尽量避免这些诱因。   1.主要病因:头部外伤   如头部撞击、交通事故、跌倒、打架。由于脑组织是一个柔软的器官,它被脑脊液包围,同时受到颅骨的保护,这可以防止轻度的损伤对脑组织的破坏。但是当受到严重暴力或快速的旋转力时,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不再有效,脑组织可能撞击到颅骨,造成损伤。 2.诱发因素 当以下情况时使头部遭受暴力,出现外伤时,可引起脑震荡: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足球、拳击、橄榄球等竞技类运动项目;进行危险的高空作业;交通事故的发生;参与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战争因素。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意识障碍:受伤后即刻发生,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神志转清后患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2)近事遗忘:清醒后不能叙述受伤经过,有明显的近事遗忘,但往事仍能回忆。   2.伴随症状: 脑震荡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植物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如面色苍白、瞳孔大小改变、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慢等危象。   3.其他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恢复期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在受伤后数周或数月逐渐消失。但有一些患者长期存在上述症状,有的还有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若逾时3~6个月不愈,除考虑有精神因素外,还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继发性损伤的可能。 五.主要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损伤诊断中,被公认为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建议老年患者及头痛、呕吐患者进行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是医学界的领先的先进仪器,清晰度较高,可以查出一些细微的环节。 脑电图:脑震荡后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各导联兴奋性均下降,尤其是在站立位时更明显。 六.诊断标准 01病史及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脑震荡具有的症状,如短暂的意识障碍、近事遗忘等,或者受伤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还有经过影像学检查后,除外继发性脑结构性损害,支持脑震荡的诊断时,即可确诊。 02鉴别诊断:临床上脑震荡与轻度脑挫伤很难鉴别,可依靠头颅CT、核磁或脑电图检查来鉴别,但由于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亦无严格区分的必要。   七.治疗 脑震荡大多数是自限性的,病程也较短,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须卧床休息5~7天,给予镇痛、镇静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使用影响观察的吗啡类药物,最好选用副作用少的镇痛、镇静剂。 八.护理 (1)一般护理: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以利患者能够安心休养,给予患者一定的精神安慰,使患者有愉快的心情。减少脑力活动,避免过度用脑和过度劳累。 (2)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如出现突然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病情恶化的征兆,立即报告医师,复查头部CT,以排除颅内继发性损伤,尤其是排除血肿的形成。 (3)饮食护理:脑震荡是一种脑损伤疾病,饮食需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以减轻症状、避免诱因为主要原则。多进食清淡食物,多进食水果、蔬菜,避免兴奋性食物,保持自身营养状况良好。如可以食用含维生素高的食物(苹果、香蕉、猕猴桃等),也可以食用脱脂牛奶、豆浆、蔗糖、代乳粉等食物,还可以多食健脑食品,如核桃、栗子等。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食用这些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忌食兴奋性食物,禁止喝酒、喝咖啡、喝浓茶,会使大脑兴奋性增加,不利于脑震荡的恢复。 九.健康宣教 1. 疾病预防:预防脑震荡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诱发因素,即跌倒、头部撞击以及交通事故等。还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出现其他的脑部病变。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脑震荡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具体措施还有看护好老人、小孩,以免发生跌倒。参加竞技类运动项目时,注意穿戴好护具。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饮酒不开车,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参与打架、斗殴事件。 2. 预后及复诊:脑震荡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需来医院复诊,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以及休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预后较好。 3.护理要点:患上脑震荡疾病以后,有些病人常常会头痛,身体非常的虚弱,有时衣食住行都需要别人的帮忙,这是我们应该加强这种疾病的护理知识,能给病人很多的帮助,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就是,脑震荡有什么护理要点。 给予病人普通饮食,若病情需要,可定时去附近卫生所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快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监护病人在伤后的3个月内不要过度用脑,以便及早消除头痛、头晕等伴发症状。遵医嘱适量服用药物。脑震荡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也要学会一些针对性的护理,这是很重要的。脑震荡要怎么进行护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通过介绍,如果生活中,身边的人不小心撞到了头,不可以忽视,请及时上医院检查检查,避免给自身带来过大的危害。

王炎林 2024-04-11阅读量5201

束室旁道—&md...

病请描述: 一、“预激”,全称叫“心室预激”,是一种心电图的异常表现,意味着,心脏的电流传导系统(电路),存在额外的(附加)传导通路。这种情况,大概有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生率。 二、预激最大的潜在后果,就是可能会引起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事件,这个心动过速,不是指那种平时情绪紧张或运动时,常常出现的“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极常见的正常现象),而是指下面所讲的特定的心动过速。当预激合并心动过速发作的时候,就叫“预激综合征”。 (1)最常见的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预激是室上速的常见类型,这种情况下,后果一般不严重。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仍是首选根治方案。 (2)少见的是,预激合并出现“心房颤动”,此时有较高的潜在心脏风险,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晕厥、猝死,20岁-50岁的男性预激患者,出现这种危急情况的可能性,高于其它预激患者,一旦证实是此种情况,或预激患者,出现难以用其它原因解释的一过性晕厥、意识丧失,应尽快进行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消除预激,以除后患。(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平时心电图有预激(或从来不做心电图,不知道有预激),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心动过速症状,也称“无症状预激”。这种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多年没有心动过速发作,但最终于人生的某个年龄段(甚至是在70-80岁的高龄),才出现与“预激”相关的心动过速,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暂时没有症状的预激,不能过多地抱以侥幸心理,早一点判断它是否有致病能力(致心动过速能力)、尽早决定是否消除预激,是合理的选择。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极罕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就是这个预激,终生不会引起心动过速,保持“沉默状态”。 三、束室旁道,就是上面提到的罕见的“预激”。 (1)束室旁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心电图有“预激”的诊断,但它自身几乎从不引发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也就是说,它从不“惹事”,而且今后一辈子也几乎不可能“惹事”,类似于“无辜的旁观者”。如果没有特别需求,确定它是束室旁道以后,患者完全可以对它置之不理,顺其自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就当正常普通人那样。但是,讨厌的是,每次做心电图检查,总是有“预激”的诊断,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 (2)束室旁道的第二个特点是,现有的射频消融技术(包括冷冻消融技术),几乎无法消除它。从道理上来讲,束室旁道从不惹事,没有必要进行射频消融消除它。但某些情况下,比如为了体检时心电图没有“预激”从而获得心电图合格,这时候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消融成功”,去掉“预激”的诊断,而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成功。目前,这种情况可能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以现有的技术实力来讲,几乎所有的预激(包括所谓的His旁预激),都能被射频消融成功消除,换句话说,即使是复杂、困难的His旁预激,只要它不是束室旁道,就有极大概率获得射频消融成功。但,目前唯独对束室旁道,还没有消除它的好办法(实际上,客观来说,它也无需消融)。 (3)束室旁道的患者临床类型。 第一种,最常见的临床情境,从无心动过速症状,因某种情况体检而无意间发现(招工、入伍、考编制等),患者年龄18-30岁左右最常见。心电图诊断为“预激”或“B型预激”,但它与真正可能射频消融成功的预激,在心电图表现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某些患者,是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手术台上,被确定是束室旁道的,最终以放弃消融而结束。某些因“His旁”而失败的预激,其本质,实际是束室旁道。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询问病史,阅读心电图,能大致判断出是不是束室旁道,从而在术前进行预判。当然,可通过食管调搏术获得大致的判断,若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有前奏步骤),则更能获得精确的判断,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处理策略(是否消融)。此种类型的束室旁道,程医生至少经历过或听说过50例以上。 第二种临床情境,束室旁道合并了其它类型的预激或心动过速,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患者因“预激”或“阵发性室上速”,而进行了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这种情况下,射频消融是为了消除了真正的致病预激或心动过速,而不是消除束室旁道。不过,在成功射频消融手术后,复查心电图,仍有“预激”,其实这个预激就是那个无需消融的束室旁道,虽然心电图还带有“预激”诊断,但患者今后也并不会出现“室上速”发作。这种“复合”情况虽然很少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程医生遇到过至少5例。识别这一点,有助于解读、解释为什么在成功的射频消融手术后,某些患者的心电图仍然有“预激”,从而消除误会。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排除“预激”复发,不可一概而论。

程宽 2023-11-27阅读量5754

世界肺炎日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

病请描述:2023年11月12日是第15个世界肺炎日。从2009年,世界肺炎日由全球近百个组织机构组成的联盟——“全球消灭儿童肺炎联盟”发起,并确定每年的11月12日定为世界肺炎日,以督促政府加强对肺炎的预防和治疗。肺炎可以由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引起,今年肺炎支原体的流行高峰造成了数量庞大的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儿童,成人也不少。那么,面对肺炎和来势汹汹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咱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什么是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当然,今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除此之外,军团菌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和一些理化因素也会引发肺炎。 二、肺炎会传染吗? 一般肺炎没有传染性,但是病毒性肺炎具有传染性,它主要是通过飞沫吸入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餐具、玩具以及患者之间接触等途径感染。近年来,新的变异病毒不断出现,产生暴发流行,如SARS、XBB、H5N1、H1N1、H7N9病毒等,密切接触的人群,或者是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容易被传染。另外,近期儿童和青少年频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三、肺炎有哪些典型的症状? 肺炎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寒战、发热,或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危重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休克的临床表现,甚至危及生命。但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人体还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四、肺炎和感冒怎么区别? 感冒导致的咳嗽不会很剧烈,痰较少或容易咳出。感冒起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喉咙痛等。肺炎引起的咳嗽常是剧烈、频繁的,痰多,甚至带有气喘气促,有些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另外,感冒多可自愈,一般不需要抗感染治疗。而肺炎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应尽早给予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五、哪些人容易得肺炎?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 2、长期住院或卧床在家的伤残病患者; 3、体弱、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者; 4、婴幼儿,肺炎是我国5岁以内小儿第一位死因; 5、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心脏病、肺部疾病、肾病、肝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者。 由此可见,生病的人、老年人及婴幼儿等体弱人群很容易受到肺炎疾病的侵害。此外,健康人在受寒、淋雨、疲劳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也容易引起肺炎。 六、如何预防肺炎? 1、首先,易感人群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目前可选择的疫苗包括:6周龄-5岁婴幼儿接种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岁及以上特殊人群接种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或减轻流感相关症状,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和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需戒烟、避免醉酒。保证充足营养、口腔健康,有助于预防肺炎发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咳嗽、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时戴口罩或用纸巾、肘部衣物遮挡口鼻有助于减少病原体播散。长期卧床者应经常拍背,注意吸痰,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七、得了肺炎如何治疗? 首先要明确肺炎的病原菌,才能使抗感染治疗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治疗费用低。所以医生要做血液和胸片等相关检查,针对具体每一位肺炎患者,初始治疗均是经验性治疗。有效和安全是选择抗生素的首要原则。 1、如果是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肺炎,可以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2、轻度肺炎:可在门诊治疗,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疗,服药3-5天复诊; 3、重度肺炎:应该住院治疗,初始经验性治疗多选择静脉途径给药。 对于近期流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治疗药物,其中阿奇霉素由于具备口服吸收好、安全性高、组织浓度高的优点,为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药物。 随着冬春季的到来,各种呼吸道疾病即将进入高发期,将给所有人尤其是孩子和老年人带来更大的考验。因此,建议尽可能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另外,孩子、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做好手卫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八、中医药防治肺炎 中医药治疗肺炎有很多优势,发生肺炎后尽快找有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诊治肺炎,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治疗更彻底。 中医药预防肺炎,有很多特色。 1、比如防病毒方:炙黄芪10克、桂枝6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炒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防风6克、炒白术10克 2、比如祛肺经蕴热方:茜草10克、紫草10克、旱莲草15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芪10克、醋乌梅10克、酒地龙10克、炙甘草3克、炙麻黄6克、桂枝6克、醋五味子10克、红枣10克 3、比如扶正固表方:黄芪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防风6克、紫苏叶10克、陈皮6克、大枣10克、生甘草3克 上述类似方药较多,关键需要面诊个体化辨证论治。 在有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可以帮助未患肺炎人群有效预防肺炎,可以帮助已患肺炎人群有效预防反复感染,促进肺炎吸收痊愈。

王智刚 2023-11-13阅读量2007

今日话题:中年女性出现晕厥,...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中年女性出现晕厥,咋办呢? 44岁中年女性(外籍友人的家属),发作性晕厥(3次,典型2次,一次前兆)5个月。5个月前患者在运动时出现晕厥一次,短暂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很快恢复,伴右侧面部麻木;之后在家休息时又出现晕厥一次,被家人发现,后意识逐渐恢复;最近又出现一次晕厥前兆,患者立即躺平,伴脚部麻木,没有出现意识丧失。自发病以来,出现血压增高。 由于晕厥存在发作的不确定性,带来出行的安全隐患,多方求治,未能找到原因…… 我们为患者检查后,发现多处夹层性病变,也和患者讲述了晕厥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原因。鉴于患者年龄不大,能否先吃一段时间的药物?患者说,该看的地方都看了,该检查的也检查了,治疗的决心强烈,也非常相信我们的结论和分析。 不过问题又来了,患者后循环两侧血管都有夹层性病变,夹层的起始部和终末部在哪里?每一侧夹层的累及范围有多大?先治疗哪一侧(责任病灶)更有意义,都需要搞清楚……… 术前我们也告知了患者,为啥要先治疗右侧(右侧程度更重),也和患者预估了术后血压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 手术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术后第二天,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也已经下床活动了,动态检测的血压出现了下降,血压处于良好的空间范围。 潜在的隐患已经消除,患者可以大胆放心的逐步运动起来了~~~

赵开军 2023-08-10阅读量896

今日话题:晕厥不要忘了看看脑...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晕厥不要忘了看看脑血管病医生哦 晕厥亦称昏厥,是由于一时的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发作时患者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有一种晕厥患者,伴有或者不伴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病史,平时可能隐约有点头晕,偶尔会出现突然坠落时摔倒,短暂意识丧失,但很快恢复,给人的感觉就是年龄大了或者不小心摔倒了,以后要注意点。平时大多会伴有下面一种或者几种似是而非的症状,诸如精神萎靡、一侧或者双侧肢体无力、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偶有呛咳或者吃饭变慢。 给人的感觉就是年龄大了或者血压或者血糖控制不好造成的。如果再伴有一些心脏、外周血管的疾病或者颈动脉多发的狭窄或者斑块等疾病,原因就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果长期找不到原因,患者或者家属就会感到疲倦、无力………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抱怨老年人年龄大了,也不能抱怨老年人不小心,检查都好的也真的不一定是真好的。毕竟,医学不是神学,还不是完美的。目前,医学的认识也不是医学的尽头,我们可能遗漏了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许多东西……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全力以赴,力求尽善尽美~~~ 最近,我们就碰到一位71岁的老年患者,长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3年前因心血管和外周血管狭窄先后进行了外科处理,术后呢仍然时不时头晕,还晕厥2了两次,做个一个血管的超声检查:也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有斑块有狭窄,CTA也提示椎基底动脉好像也不太好,女儿过来咨询,这个确实存在的颈内动脉狭窄能否处理一下?改善一下头晕/晕厥的情况? 熟人来咨询,当然不能含糊。仔细评估之后,这些狭窄可能都不是责任病灶。进一步完成的检查发现了一高度隐匿的病灶。查体:老年人精神萎靡,对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术后第1天去查房,一见面:老年人特别健谈,俨然变了一个人,虽然还没下床,带着监护,直接从床上一跃而起,和老伴一起给我们来了一个大大的点赞 女儿是老妈的心头肉,老爸的小棉袄。问了下女儿,感觉术前术后老妈有啥变化吗?女儿说:那是一个飞跃性的改变~~~ 老人家一看到我们,就笑成一团花,俨然变了一个人,也变得特别健谈了,在走廊里昂首阔步向前走,奔向未来,奔向希望~~~ 最后,祝愿老人家越来越好~~~

赵开军 2023-07-10阅读量1407

前列腺癌多策略融合诊疗模式&...

病请描述:中国人确诊前列腺癌分期较晚,初诊早期患者仅占42%,进展性前列腺癌占58%!筛查力度不够普及、进展性前列腺癌生存率低,是我国当前前列腺癌防治领域需要攻关的焦点。相较发达国家,我国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致使前列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70%,远低于发达国家近100%的生存情况。此外,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带来的潜在性功能、生育功能和排尿功能的丧失,也可能是患者忌惮寻求专业治疗的重要原因。 今年上海泌尿肿瘤国际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公布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诊治数据,其中,前列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高达82.6%,接受根治术的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100%,控尿功能恢复率97%、性功能恢复率超7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此,叶定伟教授表示,覆盖了前列腺癌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早筛、精准手术、精准影像和精准分型,构成了前列腺癌多策略融合诊疗模式“复旦方案”,精准制导的多维度综合治疗为提升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生存质量带来了有效解决方案。 1)筛查关口持续前移,精准早筛方案提升早期诊断率 癌情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市前列腺癌发病数据达到41.57/10万人,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有证据表明,当前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可能要更高。今年9月,浦东疾控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浦东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已超过胃癌,高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三位,发病率达58.14/10万人。 前列腺癌被称为“退休癌”,好发于60岁以上男性,从2019年上海各区人口结构比例看,浦东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32.1%,是全市较“年轻”的城区,所以放眼整个上海市,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些。在现今前列腺癌筛查尚未普及的背景下,发病率如此之高,亟需倡导推行早筛、早诊。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西化”,前列腺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男性生命健康。叶定伟教授表示,“提高民众前列腺癌的筛查意识,将早筛关口前移成为从根源上提升前列腺癌整体疗效的重要策略。”。 临床中,抽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筛查前列腺癌的最简单方法,但存在假阳性率高、还需穿刺确诊等缺点。对此,叶定伟教授领衔团队开发的前列腺癌精准早筛“复旦模型”,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从单纯基于PSA筛查的52%提高到74.5%。 此外,在我国,前列腺癌初筛阳性人群最终到专业医疗机构完成后续诊治、特别是前列腺穿刺的比例不到三成。叶定伟教授团队采用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前列腺癌精准筛查服务站的模式,带领团队把优质筛查资源下沉社区,并打通从筛查到治疗的绿色通道,将早筛阳性的前列腺癌患者第一时间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穿刺明确诊断,有效提高了这些“潜伏”患者的5年生存率。 叶定伟教授还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将“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前列腺癌精准筛查社区服务站”模式推广到全国。为将前列腺穿刺精准技术普及到全国、提高穿刺准确率,叶定伟教授作为中国前列腺癌研究协作组(CPCC)主任委员,携手全国前列腺癌领域专家更新《前列腺穿刺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2)“复肿技法”领衔精准手术,让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齐飞跃 前列腺深嵌在人体骨盆最底部,相较欧美人群,中国男性骨盆呈现出深马桶的结构,前列腺位置更窄、更深,相应手术操作空间小、难度大,因此欧美手术方式在国人前列腺癌治疗中时常“碰壁”。总结每年千余例早期前列腺癌手术经验,叶定伟教授领衔前列腺癌手术团队摸索出了符合国人骨盆解剖特点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复肿技法”:通过五大关键手术步骤,让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齐飞跃,其中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近100%,控尿功能恢复率97%、性功能恢复率超70%。 借助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显微优势和灵活度,前列腺癌手术“复肿技法”更上一层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手术量已连续7年居上海市首位,慕名寻求“复肿技法”进行前列腺癌手术的患者遍布各地。目前,肿瘤医院是全上海唯一列装两台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机器人手术预约时间大大缩短,让更多患者有机会从精准手术中获益。 叶定伟教授领衔的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团队 精准“复肿技法”背后,还有精准的诊断和分型。获得更精准的分期是前列腺癌精准治疗的前提。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治团队通过对现有诊断方法的优化调整,实现了‘1+1大于2’的可喜成果。肿瘤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前列腺癌PSMA+FDGPET-CT双重精准影像诊断。与传统CT和核磁检查相比,该方法下,转移灶检出率可提升40%,使更多患者得到了精准分期和及时治疗。 此外,叶定伟教授领衔团队从中国前列腺癌人群胚系基因组学研究入手,通过大样本分析发现,转移前列腺癌人群的BRCA2突变率更高,由此率先定义了中国人群前列腺癌优选基因检测靶点,实现国人前列腺癌的精准分型,让前列腺癌药物治疗策略首次装上了“GPS”,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获得精确制导。 3)“复旦方案”多策略融合诊疗模式,提升进展性前列腺癌疗效 针对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叶定伟教授团队通过精准影像和分型、拥抱新药临床研究,扩大治疗选择维度、适时且精准的手术等,为大量晚期前列腺癌疑难病患带来了新希望。为将优秀诊疗模式推向全国,中国前列腺癌研究协作组(CPCC)主任委员叶定伟教授在本届大会上携手协作组全体专家,发布《2022年CPCC晚期前列腺癌中国专家共识》,为广大泌尿外科临床医师提供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决策和管理选择。 今年,顶尖泌尿肿瘤学期刊《欧洲泌尿肿瘤学》刊发了叶定伟教授团队关于中国人群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价值的研究,该成果首次确认了精准影像定义后的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原发病灶手术切除或放疗可将三年总生存率提高18%,引起国际泌尿肿瘤学界广泛关注。 此外,由叶定伟教授牵头晚期前列腺癌中国自主创新药物国际多中心研究,经4年多努力,证实首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二代抗雄药物“瑞维鲁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相较经典方案,可将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42%,影像学进展风险降低56%。该成果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标志着中国泌尿肿瘤新药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指南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前列腺癌指南主编,同时也是国际泌尿肿瘤界“殿堂级”俱乐部——前列腺癌圣加仑共识(APCCC)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叶定伟教授还牵头了70多项泌尿肿瘤领域临床研究,希望进一步助力中国前列腺癌创新药物的快速发展。

叶定伟 2022-11-30阅读量1420

今周二门诊工作笔记,累并充实着

病请描述: 一、 周二上午,16号诊室,心动过速门诊。 又是繁忙的半天,一如既往地咖啡续命。 从早8点看到中午13:20。 没吃,有喝,没上厕所。 二、开住院单预约住院,共计10位患者:2房颤,1房扑,2室早,4阵发性室上速,以上均为准备住院做射频消融。另外1个预约心脏电生理检查(晕厥待查)。 三、谈谈其中代表性的病例 (1)2例频发室早射频消融手术后一个多月,来回诊。全都OK,成功!心电图没有复发。其中一位还带来了术后的动态心电图结果,24小时0室早,术前高达2万个。 (2)2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其中一例有点紧张,焦虑,天天用手表监测,为窦性心动过速,安慰之。 (3)接诊了2例外院复发的室上速患者。一位是西南某地大医院,2022年7月份做的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目前已经发作7次。这一例我开了住院单,择期住院做二次消融。另一例室上速,是前面一位室早成功消融的患者的亲戚,北方某地市级医院,2011年和2018年两次射频消融均复发,建议择期来上海。患者回去商量商量再决定。 (4)房颤病例,射频消融术后,多例来随访,效果都很好,手术时间从半年到一周不等。其中一例,术后一个多月,总体心率偏快,但没有复发,帮她调整了用药。 (5)典型的房颤病例,陈某某,男,64岁。2022年8月底,就诊于上海松江医院,诊断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当时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仅26%(正常要大于55%)。2022.9.1来我院急诊,2022.9.3在周转部治疗,我们研究病情考虑是心房颤动引起心率过快,诱发心动过速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决定进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收入病房后,于9.14进行射频消融。目前术后一个月,心脏功能显著提高,在松江医院复查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已经恢复(69%),效果极其明显。 (6)1例晕厥待查患者。34岁女性,平时体健,无特殊家族史。一个月前,工作中(核对车辆信息)突发晕厥、意识丧失,120赶来后,紧急心肺复苏,发现室颤,进行电复律,送到当地医院,抢救后幸存。在当地住院初步检查,心脏无明显结构异常。目前考虑特发性心室颤动。择期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进行诱发,再探讨下一步治疗方案。感觉是个疑难病例!

程宽 2022-10-18阅读量2817

医生教你轻松应对甲癌术后「骨...

病请描述:医生教你轻松应对甲癌术后「骨质疏松」如何补钙难题! i甲专线 甲状腺大讲堂 2022-01-16 17:00 关注甲状腺大讲堂的甲友们应该知道,昨天我们说到了,甲癌患者术后不能不知的补钙常识,建立了甲友们科学补钙的意识后,很多甲友在后台问到究竟如何补钙? 钙片千万种,科学服用更要紧! 首先我们想想缺钙容易导致什么症状? No.1、骨质疏松症 根据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又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以骨强度降低导致骨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 No.2、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典型临床表现。约有50%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发生脆性骨折后或者检测骨密度时才发现。 术后如果甲友出现手脚经常性麻木、肌肉抽搐、关节疼痛甚至全身疼痛、出汗多且疲劳感明显等症状却又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哦~ 疼痛:常见部位为腰背部,有些表现为全身疼痛, 严重时翻身、起坐和行走困难。可伴肌肉痉挛,甚至 活动受限。 脊柱变形:骨质疏松症可表现为身高缩短、 驼背或脊柱畸形等。 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易发生脆性骨折。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导致的骨折。例如:从站立高度或者低于站立高度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的骨折。好发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部、肱骨近端及桡、尺骨远端等。 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应重视和关注骨 质疏松症患者的心理异常。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对 患者心理状态的危害常被忽视,主要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 No.3、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骼健康基本补充剂。 1、调整生活方式 ①加强营养、均衡膳食: 建议摄入富含钙质、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0.8~1.0 g/kg 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 300 mL 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②充足日照: 建议上午 11 点至下午 3 点之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 15~30 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 ③规律运动: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 ④戒烟、 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⑤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包括钙剂和维生素 D,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在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 D 补充的基础上,具体推荐量见下表。不推荐使用活性维生素 D 纠正维生素 D 缺乏,不建议单次较大剂量普通维生素 D 的补充。 图片描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10(5):413-443.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7.05.002.Chinese Society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Research.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osteoporosis(2017)[J].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Research,2017,10(5):413-443.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7.05.002 2.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5):425-437.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8.05.001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9039

名医专访|长征医院许鹏医生:...

病请描述:本文为转载文章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许鹏 他医术精湛、医者仁心,为无数患者解除脊椎病痛,使那些饱受脊椎病折磨的病患,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因此深受患者尊重和信赖。他耐心询问病史,细心研究病情,精心制定手术方案,为患者尽心尽力、不辞辛劳。他好学苦练、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技术,为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孜孜求索。本期名医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到许鹏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讲述一些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的常见问题。腰背痛,几乎是每个老年人经常经历的病痛之一。但很多老人却不把腰背痛当回事,也不去医院检查,使得腰背痛往往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对于长期腰背痛的老人,特别是起床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驼背现象的老人,应引起重视,因为很有可能得了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1.什么是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中其实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骨质疏松和脊椎压缩性骨折,即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患者出现了脊椎的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可引起全身疼痛、身高变矮、脆性骨折及其相关并发症,是影响中老年人群活质量和病死率的重要病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列为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杀手”之一。而脊椎压缩性骨折其实就是脊椎的骨折,而之所以被称为压缩性骨折,是因为它并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四肢骨折,骨折后分离移位,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椎体被前方被压扁了,就像我们平时吃的饼干,在它的上方和下方一挤压,饼干压缩了一样。通过下图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什么叫压缩性骨折。2。骨质疏松与脊椎压缩性骨折有什么关系?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病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骨质疏松,而另一类就是常见的外力作用。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我们的脊柱同样会出现骨质疏松。如下图所示,骨质疏松的骨质,就好像木质建筑被蛀虫啃食得千疮百孔,强度降低后自然更容易断裂,承受外力的抗创伤能力也会很明显的下降。由于脊柱主要承受着躯干的重量,受重力作用向下传递,因此非常容易就会出现脊椎的压缩性骨折。对于正常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脊椎压缩性骨折往往出现在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的情况下,这时往往会引起人们重视,从而早期发现而治疗。但对于发生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来说,即使没有出现外伤,而只是一个轻微的运动,如剧烈咳嗽、弯腰提重物,甚至是坐在车上突然减速,都有可能引起脊椎的压缩性骨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患者自己对疾病没有意识,也不会去医院就诊,从而耽误治疗,引起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3. 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哪些?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低骨密度、脆性骨折史、年龄大于65岁及有骨折家族史;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嗜烟酒、低体重指数、应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凝类药物等)、绝经年龄小于45岁等。对于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在外伤或者突发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一定要引起重视,说不定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脊椎压缩性骨折。4.脊椎压缩性骨折好发于哪些部位?成年人的脊柱共有26节,包括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1节骶椎和1节尾椎,同时脊柱又形成了4个生理性弯曲,颈椎和腰椎突向前方,胸椎和腰椎突向后方,形成一个“生理形。在这么多节脊柱中,并不是每一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概率都是相等的,脊椎压缩性骨折最常发生于中部胸椎和腰椎,其中又以胸腰椎交界处最好发。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椎体往下,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胸腰椎交界处刚好处于生理弯曲的转折点,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最容易出现压缩性骨折。相反,颈椎承受压力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远低于胸椎与腰椎。一般而言,如果第5节胸椎以上的椎体发生骨折,那么更多地就要怀疑其他原因引起的骨折,比如说脊柱肿瘤破坏椎体引起的骨折等。5.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会出现哪些症状?①腰背部疼痛:腰背部疼痛肿胀是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症状,初期发病时,腰背部表现为局部的刺痛和阵痛,特别是半夜翻身、咳嗽时,疼痛加剧,让人难以忍受,而肿胀一般是因为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炎症导致肿胀,表现为背部红肿。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在摔倒或者外伤后,并不会立即出现疼痛,而过一段时间比如第二天醒后,疼痛才会越来越明显并不断加重;②腹胀腹痛:胸椎压缩性骨折不仅刺激脊髓,还会刺激消化系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胃部,引起腹胀腹痛;③下肢疼痛、二便失禁:压缩性骨折刺激到脊髓出来的神经根或直接压迫脊髓后,会出现类似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如单侧下肢或双侧下肢的疼痛、麻木、乏力,甚至出现会阴部感觉丧失、二便失禁等症状;④后凸畸形:椎体压缩性骨折,前方被压扁,但后部分正常,因此如果不积极治疗压缩性骨折,会逐渐进展为后凸畸形,脊柱后凸,出现驼背,身高变矮。此外,当椎体出现局部后凸,邻近椎体前方的受力便会增大,而驼背造成的身体前倾,又使得重心前移,行走不稳。而摔倒又容易诱发新的压缩性骨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6.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得压缩性骨折?如果是自己在家,一方面可以通过上面说的症状、危险因素来对应,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来帮助判断:翻身试验:侧身卧位时,翻身转向对侧,如左侧卧位转向右侧卧位;起身试验:侧躺时由床边起身坐直;卧躺试验:坐于床边向后平躺;如果以上三个步骤均不会诱发疼痛或疼痛不加重,则压缩骨折的可能性很低。若以上三个动作都会加重疼痛,则高度怀疑发生了椎体压缩性骨折,应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评估。如果测试过程中的任一动作会引起较剧烈的疼痛应立刻终止,并前往医院检查。而在医生方面,对于怀疑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首先就要拍一个X片,如果椎体发生了压缩性骨折,通过X片就能很明显看到椎体的凹陷或椎体前后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从而诊断压缩性骨折。但是对于一些陈旧性的骨折,或是新鲜骨折但椎体还没发生明显塌陷,此时MRI则是更好地检查手段。7. 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能保守治疗吗?许多人由于害怕手术,因此都更加愿意进行保守治疗。对于压缩性骨折来说,保守治疗主要适合椎体压缩程度小,不超过椎体高度1/3,没有神经损伤、未出现后凸畸形的患者。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脊柱矫形器、康复锻炼以及治疗骨质疏松(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抗降解药物等)。保守治疗要求患者在床上卧床休息六周以上的时间,骨折部位可以垫一个小枕头,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最好不要下床走动,始终保持一个正确的仰卧、俯卧或是侧卧的姿势,防止拉伤骨折部位,进一步造成伤害。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参与腰背肌锻炼,最好是有一个合理的锻炼计划,锻炼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防止造成腰背痛后遗症。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卧床对患者也有别的害处。老年人长时间卧床会引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种问题,因此在临床上,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更好地选择。8.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怎么做?目前在临床上,压缩性骨折的病人通常采用微创的方式进行手术,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型术(PVP)。对于60岁以上患者,保守治疗3周以上疼痛缓解不佳、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骨折不稳定局部后凸成角以及骨折不愈合的椎体压缩性骨折,首选微创手术治疗。但是,部分椎体后壁完整性较差,局部后凸成角非常大,或者伴有后方韧带、关节突、椎弓根等骨折时,应避免选择此种术式。这个手术比较好理解,就是在皮肤上用细针扎几个小孔,扎到骨折的椎体中,然后用球囊把塌陷的椎体撑开,注入骨水泥,用骨水泥当作支撑结构重建椎体,维持椎体的稳定。通常术后疼痛即刻便能缓解50%-80%,手术效果较好,并且创伤小,术后2个小时便可下地活动,手术第二天甚至当天即可出院,而皮肤仅留2-3mm的小口,可自行愈合,无需缝合拆线。其中,PKP与PVP唯一的区别就是,PKP使用球囊撑开而PVP不使用。相比于PVP,PKP一方面球囊扩张后留下的空腔周围的松质骨得到压实,人为地造了一个阻止骨水泥渗漏的屏障;另一方面使用推杆分次注入骨水泥较传统的压力泵持续注入大大降低了骨水泥注入时的压力,因此骨水泥的渗漏大大减少了。但PKP使用了球囊,手术费用也因此增加。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与主诊医生共同讨论并最后决定。9.已经患了骨质疏松要怎么预防脊椎压缩性骨折呢?对于已经得了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学会科学预防压缩性骨折已经迫在眉睫。想要尽可能预防压缩性骨折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做到:(1)严防跌倒及外伤;(2)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3)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弯腰负重活动;(4)适当的运动和充足日照;(5)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6)及早治疗骨质疏松;(7)积极治疗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疾病。专家介绍许鹏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脊柱微创外科专家。专业擅长:从事脊柱外科工作10余年,近年主刀疑难、危重脊柱疾病500台/年以上,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临床技术。主要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胸椎黄韧带骨化、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骨质疏松骨折、枕颈畸形、侧弯畸形、脊柱结核感染等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中西医综合疗法,尤其是疑难、危重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担任国际AO内固定协会会员(AO Spine)、北美脊柱学会会员(NASS)、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微创学组机器人技术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委脊柱康复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官、第二军医大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导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青年审稿专家、《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编委和《Translational Surgery》青年编委等。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市、校、院级课题3项,主持军事论坛1次,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3项,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累积科研经费300万元以上。近年以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

许鹏 2021-10-17阅读量1.1万

结肠息肉与胆囊切除有关系吗?...

病请描述:通过研究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病例特点,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患者血常规及血脂相关参数,为临床上对有胆囊切除史、甘油三酯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异常患者及早发现腺瘤性肠息肉并行内镜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直肠息肉是指突出于结肠管腔内的赘生物,其发生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肠上皮出现异常增生,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食结构、慢性感染、遗传、肠道菌群失调、胆道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根据肠息肉有无癌变可能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样息肉,(1)肿瘤样息肉包括:腺瘤样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腺瘤病:包括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多发性腺瘤病;(2)非肿瘤样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样息肉等。腺瘤性肠息肉在临床上最常见,占大肠息肉的70%~80%,目前腺瘤癌变率为1.4%~9.2%。腺瘤发生及癌变囊括以下过程:正常肠黏膜—肠上皮细胞损伤增生—腺瘤形成—癌变。腺瘤发生及癌变机制较为复杂,外界环境因素如饮酒、抽烟、饮食结构改变、遗传因素、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衡、慢性炎症等也可促进腺瘤形成及癌变。研究表明对于直径<5mm的息肉癌变概率仅为3%,然而直径>2cm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高达50%。多发性腺瘤比单发性腺瘤癌变率高,有蒂的腺瘤不易癌变,而广基无蒂的腺瘤癌变率较高。腺瘤样息肉位于肠远端部位,其发病率较高,并较易癌变。增生样息肉以及炎性样息肉极少发生癌变,极少数增生样息肉可进一步出现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成癌。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是第五类最常见癌症,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四。结肠镜检查可有效的用于癌前病变的筛选,电子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可达到该疾病的确诊。大肠腺瘤的处理原则是一旦发现即行摘除,并进行详细的组织病理学评价。对于炎性及增生样息肉可评估癌变潜能,选择观察随访或择期内镜下切除。目前肠息肉检出率及临床疗效较以往明显提高,但是由于结肠镜检查本身侵入性、人们意识缺乏、医疗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在临床上肠镜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在美国行结肠镜筛查的人群也仅在20%左右。此外,腺瘤样息肉术后易复发,据国内报道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20%-50%。且随着时间延长,复发率增高,肠息肉术后1年发病率为10.9%,5年后发病率高达52.6%。胆囊作为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并规律的将胆汁释放入肠道中帮助消化。此外胆囊还具有一些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囊结石是指胆囊部位产生结石的疾病,临床上较常见。当前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最常见的手术方式。然而因胆囊切除导致胆囊功能丧失引起的相关消化系统疾病也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证实胆囊切除会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但与腺瘤性肠息肉相关性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文选自龚裕洁,胆囊切除、甘油三酯以及NLR与腺瘤性肠息肉相关研究。

赵刚 2021-09-10阅读量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