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梅毒( 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本病危害性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死产、流产、早产和胎传梅毒。 【病因和发病机制】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杀灭,是厌氧生物,离开人体不易存活。表面的黏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TP对皮肤、主动脉、眼、胎盘、脐带等富含黏多糖的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可借助其黏多糖酶吸附到上述组织细胞表面,分解黏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血供受阻,继而导致管腔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出现坏死、溃疡等病变。特异性抗体(即抗TP抗体)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在血清中可长期甚至终身存在。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损、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TP存在。其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性接触传染:95%的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2.垂直传播:妊娠4个月后,TP可通过胎盘及路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可引起死产、流产、早产或胎传梅毒,其传染性随病期延长而逐渐减弱,未经治疗的一期、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概率分别为70%~100%、40%、10%。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 3.其他途径: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发生感染;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临床分型与分期】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临床表现】 (一)获得性梅毒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1)硬下疳:由TP在侵入部位引起,好发于外生殖器(90%),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及系带,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唇系带、会阴及宫颈,发生于生殖器外者少见,后者易被漏诊或误诊。典型的硬下疳初起为小红斑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丘疹扩大形成硬结,表面发生坏死,形成单个直径为1~2cm、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楚,周边水肿并隆起,基底呈肉红色,触之具有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TP,传染性极强。未经治疗的硬下疳可持续3~4周或更长时间,治疗者在1~2周后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表浅性瘢痕或色素沉着。有些患者损害表现为生殖器黏膜糜烂或多发性溃疡,合并细菌感染时损害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疼痛。(2)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于硬下疳出现1一2周后。常累及单侧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无疼痛、触痛,消退常需要数个月。淋巴结穿刺检查可见大量的TP。 2.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TP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3~4周后(感染9~12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 (1)皮肤黏膜损害: 1)梅毒疹:皮损内含有大量TP,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持续数周可自行消退。皮损通常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斑块、结节、脓疱或溃疡等,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大多数泛发,不痒或轻微瘙痒。斑疹性梅毒疹表现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直径0.2~1cm,类似于病毒疹、玫瑰糠疹、麻疹猩红热样药疹或股癣等。丘疹性梅毒疹表现红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脱屑或结痂,类似于皮炎、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等。表现为红色斑块或结节的梅毒疹常误诊为皮肤淋巴瘤。脓疱性梅毒疹多见于体质衰弱者表现为潮红基底上的脓疱,可伴发溃疡或瘢痕形成。掌跖部位梅毒疹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常有领烟样脱屑,不融合,具有一定特征性。 2)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损害表现为肉红色或粉红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糜烂湿润或轻度结痂(图29-2C),单个或多个,内含大量TP,传染性强。 3)梅毒性秀发:由TP侵犯毛囊造成玉发区血供不足所致。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脱发,虫蚀状头发稀疏,长短不齐,可累及长毛和短毛;秃发非永久性、及时治疗后毛发可以再生。 4)黏膜损害:多见于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损害表现为一处或多处边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糜烂,表面可覆有灰白色膜状物。少数患者表现为外生殖器硬性水肿 (2)骨关节损害 P侵犯骨骼系统可引起骨膜炎、关节炎、骨炎、骨髓炎、腱鞘炎或滑囊炎。骨膜最常见,多发生在长骨,表现为骨膜轻度增厚、压痛明显且夜间加重;关节炎常见于肩、肘、膝、髋及踝等处,且多为对称性,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关节肿胀、压痛、酸痛,症状昼轻夜重。 (3)眼损害 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角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均可引起视力损害。 (4)神经损害 主要有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仅有脑脊液异常;梅毒性脑膜炎可引起高颅内压症状、脑神经麻痹等;脑血管梅毒常与梅毒性脑膜炎并存,主要侵犯脑动脉造成管壁增厚、狭窄,导致血供不足。 (5)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率为50%~80%,表现为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6)内脏梅毒:此病变少见,可引起肝炎、胆管周围炎、肾病和胃肠道病变等。二期早发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经2~3个月可自行消退。患者免疫力降低可导致二期复发梅毒,皮损通常数目少,形态奇特。 3.三期梅毒 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经过3~4年(最早2年,最晚20年),40%患者发生三期梅毒 (1)皮肤黏膜损害:主要结节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树胶肿,近关节结节少见。 1)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面、肩、背及四肢伸侧。皮损为直径0.2~1cm,呈簇集排列的铜红色浸润性结节,表面可脱屑或坏死溃疡,新旧皮损可此起彼伏,迁延数年,呈簇集状、环状、匐行奇异状分布或融合,无自觉症状。 2)梅毒性树胶肿:又称为梅毒瘤是三期梅毒的标志,也是破坏性最强的一种皮损。好发于小腿,少数发生于骨骼、口腔、上呼吸道黏膜及内脏。小腿皮损初起常为单发的无痛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和发生溃疡,形成直径2-10cm的穿凿状溃疡,呈肾形或马蹄形,边界清楚,边缘锐利,溃疡面有黏稠树胶状分泌物,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黏膜损害也表现为坏死、溃疡,并在不同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损害导致发音及进食困难,眼部黏膜损害导致眼痛、视力障碍、阿-罗瞳孔甚至失明等)。 (2)骨梅毒: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的是长骨骨膜炎,表现为骨骼疼痛、骨膜增生,胫骨受累后形成佩刀胫:骨髓炎、骨炎及关节炎可导致病理性骨折、骨穿孔、关节畸形等 (3)眼梅毒:表现类似于二期梅毒眼损害 (4)心血管梅毒:发生率为10%,多在感染10~20年后发生。表现为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至、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主动脉瘤及心肌树胶肿等。 (5)神经梅毒:发生率为10%,在感染3~20年后发生。主要类型有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膜梅毒、实质型神经梅毒(脊髓痨、麻性痴呆)、脑(脊髓)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和树胶肿性神经梅毒等。 (二)先天梅毒 先天梅毒分为早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和先天潜伏梅毒,特点是不发生硬下疳,早期病变较后天性梅毒重,骼及感觉器官受累多而心血管受累少。 1、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常早产,发育营养差、消瘦、脱水、皮肤松弛,貌似老人,哭声低弱嘶哑,躁动不安。 (1)皮肤黏膜损害:多在出生3周后出现,少数出生时即有,皮损与二期获得性梅毒相似。口周及肛周常形成皲裂,愈后遗留放射状瘢痕,具有特征性。 (2)梅毒性鼻炎: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发生。初期为鼻黏膜卡他症状,病情加剧后鼻黏膜可出现溃疡,排出血性黏稠分泌物,堵塞鼻孔造成呼吸、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形成鞍鼻。 (3)骨梅毒:较常见,可表现为骨软骨炎、骨髓炎、骨膜炎及梅毒性指炎等,引起肢体疼痛、活动受限,状如肢体麻痹,称梅毒性假瘫。此外常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肾病综合征、脑膜炎、血液系统损害等表现 2.晚期先天梅毒:一般5~8岁发病,13~14岁才相继出现多种表现,以角膜炎、骨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常见,心血管梅毒罕见 (1)皮肤黏膜梅毒:发病率低,以树胶肿多见,好发于硬腭、鼻中隔黏膜,可引起上腭、鼻中隔穿孔和鞍鼻。 (2)眼梅毒:约90%为基质性角膜炎,初起为明显的角膜周围炎,继之出现特征性弥漫性角膜浑浊反复发作可导致永久性病变,引起失明。 (3)骨梅毒:骨膜炎多见,可形成佩刀胫和 Clutton关节(较罕见,表现为双侧膝关节无痛性肿胀、轻度强直及关节腔积液)。 (4)神经梅毒/3~1/2患者发生无症状神经梅毒,常延至青春期发病,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尤其是听神经、视神经损害,少数出现幼年麻痹性痴呆、幼年脊髓痨等。 (5)标志性损害:①哈饮森牙:门齿游离缘呈半月形缺损,表面宽基底窄,牙齿排列稀疏不齐;②桑葚齿:第一白齿较小,其牙尖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葚:③胸锁关节增厚:胸骨与锁骨连接处发生骨疣所致;④基质性角膜炎;⑤神经性耳聋: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先有眩晕,随之丧失听力。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和基质性角膜炎合称为哈钦森三联征。 (三)潜伏梅毒 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并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称为潜伏梅毒,其发生与机体免疫力较强或治疗暂时抑制TP有关。病程在2年以内的为早期潜伏梅毒,病程>2年为晚期潜伏梅毒。
阳运忠 2024-10-12阅读量3112
病请描述:肝血管瘤一般对人体没有影响,也不会癌变,因此可以认为没有危害。 但血管瘤大到一定程度,挤压到周围正常的脏器,会影响到其它脏器的功能,血管瘤越大,影响越大。见过血管瘤超过30公分,占满整个腹腔的,患者腹胀严重,进食较差,严重消瘦营养不良,但此时手术,已经风险极大。 血管瘤过大主要有以下几种危害: 第一,压迫第一肝门的胆管,可能导致胆汁流出不畅,引起梗阻性黄疸;压迫第一肝门的血管会影响到肝脏的血供,进而引起肝功能损害;压迫肝脏本身,会导致正常肝脏越来越少,可能导致正常肝脏不够用,肝衰竭; 第二,压迫胃肠道可能引起无法进食,消化道梗阻,长期导致营养不良; 第三,向上生长压迫心肺,可能导致心肺功能不全,心衰,呼吸衰竭等,表现为胸闷气短体力差; 第四,压迫肾脏导致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 第五,最直接常见的症状为腹胀,腹部可以摸到肝脏巨大包块,遭遇暴力或撞击,可能发生破裂出血,非常危险。 因此,如果血管瘤生长过快,每年长径增长超过1cm,且预计还能活很久,在有生之年血管瘤会超过20cm者,需要尽早处理;因为血管瘤越大,处理越困难,风险越高;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2272
病请描述:尹女士,78岁,今年9月初因排便困难6年余,最近愈发加重,来到肛肠外科就诊。经过相关检查,诊断为巨结肠,整个右半结肠至降结肠极度扩张,大量积气、积粪,伴有电解质紊乱,当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肠镜吸取部分积气后尹女士自诉有明显排气排便,腹胀症状也明显好转,但是复查CT右半结肠仍有明显扩张及大量粪便积存,因此建议尹女士手术治疗,不做手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巨结肠情况依然会逐步加重,甚至有穿孔、感染中毒等可能,尹女士及家属因纠结于自身心脏疾病等原因而拒绝手术,选择保守治疗。12天前,尹女士再次出现腹痛不适,排便困难进行性加重,并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遂至我院就诊。 尹女士入院后,CT平扫结果显示整个右半结肠至降结肠依然极度扩张,较9月份CT甚至有所进展,与巨结肠表现相符,并伴有结肠梗阻改变。与此同时,尹女士长期有阵发性胸闷不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既往冠脉造影显示有多处明显狭窄,且对造影剂过敏无法再行CTA检查评估冠脉情况。入院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异常及左胸导联低电压。但是目前尹女士的情况为外科急症,腹部体征明显加重,腹痛无法缓解,手术为限期手术,冠脉现心内科也无法干预,也影响后续外科手术治疗。经积极与心内科及家属沟通并综合评估,继续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倍他乐克缓释片减轻心肌氧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扩冠对症治疗。因为尹女士冠心病问题,且无法充分评估,围手术期间心血管风险相对较大,尹女士及家属再次焦虑忧心,犹豫间仍拒绝手术治疗,局面顿时陷入尴尬。 生死时速 次日,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始了。尹女士的腹痛情况仍没有明显缓解,绞痛的频率明显上升,无法活动,无法进食,心肺功能也因极度膨胀的腹腔挤压胸腔而受到影响,此刻的病情如同陡峭的山崖,一不留神就可能跌入深渊。患者腹部膨隆如山,心肺功能岌岌可危,每一个小时都可能是生与死的界限。急性心梗、心跳骤停、心肺功能不全、肠坏死穿孔…这些名词不仅仅是医学术语,更是悬在尹女士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肛肠外科傅传刚主任及鲁兵副主任的决策如同指南针,为这场赛跑指明方向,保守治疗不再是选择,因为生命已至悬崖边缘,只有手术,才能打开生的大门。经过反复沟通与解释,尹女士和家属最终也作出了手术的决策,这是信任与决心的交织,是与死神的最后博弈。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台就是战场。 手术战场/Surgical battlefield 2023年12月22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在紧张而有序的气氛中进行。全麻状态下,医生们急诊进行剖腹探查,术中探查见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的极度扩张令人震惊,最宽处直径达到了20cm,仿佛一条“巨蟒”般的肠道盘踞在尹女士体内,回盲部已经完全开放,近端小肠也出现了明显的扩张,充满了积气和积粪。最终手术医生们决定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将小肠和乙状结肠进行吻合。切下来的标本可以看见肠壁菲薄如纸,而肠腔内则积满了坚硬的粪便和气体。大网膜紧紧地包裹着这条扩张的结肠,并与腹壁粘连在一起,也给手术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在降结肠远段至乙状结肠的部分,肠管呈现僵硬和痉挛的状态,腔内还可以摸到部分成形的粪便。而乙状结肠及远端肠管的形态则是正常的。 捞出“巨蟒”般结肠 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巨蟒”般的扩张结肠终于被成功切除。手术团队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手术顺利完成。由于尹女士年事已高,手术过程极为复杂和艰难。为了确保尹女士的生命安全,手术结束后,尹女士被迅速转入ICU接受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 医生和护士们夜以继日地守在尹女士的病床前,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尹女士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屏障。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尹女士逐渐康复,迈向新的生活。 科普 特发性巨结肠 特发性巨结肠,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疾病,其特征为结肠部分或全部扩张。该病的症状主要包括便秘、腹部膨胀、恶心和呕吐等。特发性巨结肠的病因可能与个体心理因素、精神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肠道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对于特发性巨结肠的治疗,首先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如灌肠、饮食调整、排便训练等。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主要是切除病变的肠管,而姑息性手术则是解除肠道梗阻,缓解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特发性巨结肠的诊断需要排除其它可能导致肠道扩张的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炎症性肠病等。因此,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疑似特发性巨结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傅传刚 2024-01-08阅读量2863
病请描述:3.2环境、饮食、心理、生活方式等对转归的影响 怀孕、低热卡饮食、全胃肠外营养、高位脊髓损伤都可影响其收缩功能。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高脂血症。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又可导致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障碍,造成胆汁淤积。胆汁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中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粘稠度升高,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概率。 3.3年龄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胆囊结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进行性增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肥胖、活动量小以及全身脂类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脂、脂肪肝,均与年龄增加呈正比。且由于胆结石在胆道内的移动以及胆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可使部分无症状及雌激素等的影响均已被证实,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油炸食品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持续心理应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均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这些因素作用在胆囊,使得胆囊功能的紊乱,结石出现移动异常,导致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症状甚或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4、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病人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生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疽、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虽然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结石是胆囊癌的前期病变,而且胆囊癌早期诊断又比较困难,但有报道的80%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 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31/16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4/279例),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⑥无症状胆结石患者,特别是体弱或高龄人,其机体抵抗力差,一旦出现症状又受条件限制,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而主张保守治疗的学者认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是良性的自然病程,为“无害疾病”,且保守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张辉等对既往体检查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66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33例中痊愈23例(占69.7%),有效8例(占24.2%),无效2例(占6.1%),总有效率93.9%。对照组33例中痊愈6例(占18.2%),有效10例(占30.3%),无效17例(占51.5%),总有效率48.2%。虽然胆囊手术安全性很大,治疗较肯定,但是胆囊三角变异,肝管变异、人为操作粗暴等均使手术风险性加大。另外,据对805例住院病例分析,结肠癌组396例,胆囊切除者41例,占10.35%;对照组409例,胆囊切除者22例,占5.3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得出胆囊切除很可能增加结肠癌发病率。其原因可能切除胆囊之后,肝脏所分泌的次级胆酸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石胆酸和脱氧胆酸,此类物质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因此,无症状胆囊结石应采取期待疗法,定期复查,待有症状或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切除。 5、小结 通过对2006年前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未得出对无症状胆囊结石行预防性切除有明显优势的肯定结果。但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3mm且胆囊管较细;不透放射线的结石;结石钙化;女性≤60岁;生活在胆囊癌高发区的患者;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或瓷化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或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6阅读量2088
病请描述:张顺财,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主诉咽喉部有东西卡着,多次往返五官科,消化科,甚至胸外科等科室,经多次胃镜或喉镜等检查并未发现有异物卡在咽喉部,五官科医生常怀疑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推荐到消化科就诊,消化科医生给于胃镜,钡餐及24小时食管PH检查,也未发现消化道疾病,按食管反流治疗也未得到缓解。因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病人忧心忡忡,焦虑万分,担心恐惧,部分病人甚至惊恐失眠。对这种主观上咽喉部感到异物存在而客观上没有发现异物的咽喉部不适症状称为咽异感症,有时就称咽喉异物感 人群中咽异症很常见,人群中发生率约3%-8%,约占五官科门诊病员总数的1/4,消化科门诊病员中也很常见,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年人,女性较多见且病程较长。 咽异感症是一种症状,对身体不产生严重后果,但事实上的确有异物感存在,这常会影响到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持续的咽异感症会使病员担心有东西,由于检查的局限性及人体的复杂性,没有被查出来。甚至产生恐癌心理,反复到医院检查。 咽异感症有哪些表现? 有描述咽异感症症状似有肉球阻塞咽部感,称为“咽球感症”;有描述拟有梅子的核咽部阻塞感,称为“梅核气”。门诊每个病员的咽部异物感的表述也有不同,有的说似树叶、发丝、线头、痰液黏着等异物滞留感;或有烧灼感、搔痒感、蚁行感、紧束感、闷塞感、狭窄感等。 咽异感症往往说不清准确的发病时间,会持续数月或数年;咽喉部感觉异常时好时坏,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咽喉部“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相关检查不到异物;干咽唾液、快速呼吸时明显,进食或饮水时会减轻或消失;情绪波动、焦虑、急躁、紧张等使症状加重,心情愉悦时好转;颈部紧压感而不愿系领扣、打领带,颈项部保暖运动放松好转。 咽异感症的产生原因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外界刺激因素:胃反流入食管咽喉的胃液、胃酸;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品;吸入粉尘;咽喉部炎症或粘液分泌物增多等刺激物会造成咽喉部异物感。②神经过度反应:咽喉部的神经支配丰富,分布密集,感觉非常灵敏,对刺激过于敏感或过度反应。情绪改变通过神经反射和传导引起环咽喉部肌肉和食管上段肌肉紧张或不能舒展而产生咽喉部的异常感觉。 咽异感症诊断主要通过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当伴有咽下痛、吞下困难、声嘶、消瘦、食纳减退、贫血等“高危”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症状、检查,排除隐蔽在咽部、颈部、颈椎、心肺、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器质性病变。 单纯心理因素如情绪波动、生气、着急、过度紧张、工作压力、过度疲劳、不开心的事、得知他人患肿瘤自己也担心患肿瘤、失眠等所致咽异感症,相关检查未能发现明显病因,称为功能性咽异感症、癔球症、咽神经症。 得了咽异感症怎么办? 去医院就诊,寻找病因,如有咽喉部和邻近器官疾病,则进行相应的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少食辛辣、过烫、过冷食物;少吸烟、饮酒、浓茶、咖啡、碳酸饮料;少做干咽唾沫动作,异物感症状明显时,可适量饮水减轻症状;冬季气候干燥时,室内应用湿化器保持室内湿度;晨练时可大声喊叫、高声唱歌、大笑等开嗓运动,可放松咽喉肌群;劳逸结合、适合运动、生活规律、充足睡眠等。 (2)心理调节:消除负面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分散注意力,舒缓情绪,不要过度关注咽喉感觉。说服自己,让自己明白咽异感症本身是一个主观症状,己排除了各种器质性疾病,不会有严重后果,并无癌变风险。 (3)药物治疗: ①质子泵抑制胃酸药:对怀疑有不典型胃食管反流者,可试服质子泵抑制剂如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经验性治疗,也可试用氢钾泵抑制剂如沃克及替戈拉生治疗,如症状好转,说明咽异感症与反流有关。 ②湿润咽喉药物:各种润喉片,薄地蓝、康复新、蓝苓等具有局部保护粘膜、消炎作用,同时还兼有湿润咽喉部作用。 ③降低咽喉部高敏药:如怀疑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癔球症时,可选用舒必利,黛力新、米氮平等抗焦虑药,降低咽喉部内脏高敏感性。 ④中医治疗:采用祖国医学进行辩证施治很有帮助,口服逍遥丸、穴位注射疗和针炙治疗均能取得一定疗效。
张顺财 2023-10-24阅读量3441
病请描述: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OMD) 是一种罕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表现为下颌、面部和舌头持续或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患有 OMD 的人可能会向牙医或全科医生提出非特异性症状(包括下颌或面部疼痛、磨牙症、下颌半脱位或脱位,或下颌颤抖),或者可能被转诊给颌面、耳鼻喉科或头颈专家。许多临床医生不了解这种疾病,这可能导致诊断延迟、不必要的并发症和不适当的治疗,重要的是不要错过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因为它可以通过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口服药物、物理治疗、口腔矫治器和深部脑刺激来成功控制。 发病年龄通常在45至70岁之间,女性与男性的比例约为1.3-2:1。据报道,患病率为 6.9/100 000,发病率为3.3/1 000 000。 包括 OMD 在内的肌张力jQuery18101482208915366079_1682214066755障碍通常被认为由于漏诊和延误诊断而被低估,这可能部分是因为临床医生的知识有限,通常诊断延迟为1-6年。 病因是什么? 大多数成人发病的肌张力障碍是原发性和“特发性”,没有具体原因。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由潜在疾病引起的,可能是遗传的(已知的遗传起源)或获得性。 获得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外伤性和围产期脑损伤、脑干疾病(如缺氧、中风、肿瘤或多发性硬化),以及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人们认为,大多数肌张力障碍病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感觉运动回路内的抑制丧失、感觉运动整合被破坏和适应不良的稳态可塑性,这会导致肌肉变得过度活跃。 OMD症状的临床特征 由于OMD可以伪装成其他几种牙科和医学疾病,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常见的症状是磨牙和磨牙、牙齿断裂和折断、下颌和面部疼痛、流口水、颞下颌关节 (TMJ) 半脱位或脱位,以及舌头和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患者可能会非特异性地抱怨面部和咀嚼肌的肌肉紧张和疲劳,并且头痛、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也可能很突出。 在OMD患者发病之前,可能有间歇性、不自主运动的病史,这些运动涉及干扰说话和进食的下颌肌肉组织。有许多典型的肌张力障碍的特殊特征,在病史上询问它们是有用的(特别是“什么使它变得更糟?”和“什么使它变得更好?”)。 不自主运动往往会使OMD变得更糟:这些可能是下颌肌肉组织的局部(例如,说话时下颌震颤)或身体远端部位(例如,下颌仅在行走时才会偏斜)。有时症状是特定于任务的,仅在某些活动中出现,例如,仅在说话时而不是在唱歌时。矛盾的是,在某些人中,诸如咀嚼或将舌头移动到某些位置等自愿运动可能会减轻或暂时停止他们的症状;这种被称为“姿势拮抗”或感觉技巧的临床特征是肌张力障碍的特征。询问职业史很重要,因为专业和高度练习的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演奏者的OMD发病率增加,即所谓的“口气肌张力障碍”。 它可能会特别出现在乐器的吹嘴周围形成密封的问题(“特定于任务”),或者可能会在其他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说话时缩回嘴唇,或在休息时自发地做鬼脸。 体征 在OMD中,下巴和面部肌肉、舌肌或舌头肌肉或组合的收缩是持续的和有规律的(在同一方向上)。它们通常是“扭曲的”,并且通常会因自愿运动而加剧。有时会伴随下颌、舌头或嘴唇的震颤,或受影响的肌肉肥大。异常的不自主肌肉运动会干扰正常的口腔功能。它们通常会导致“姿势”,这被视为下巴的不自主打开或关闭,或者向前或横向拉动和扭转下巴。 亚型取决于受影响的肌肉,可按以下一种或多种模式分类:咬合(闭合)、张开、偏斜或下巴偏斜,或舌头不自主地伸出。 颞肌、二腹前肌、咬肌和翼外侧肌通常受累,触诊时它们会变得柔软。收缩本身可能是缓慢的或迅速的、偶发的(仅发生在某些位置)或连续的,有时可能发生在一天中的某些时间。这会使诊断变得困难。如果患者试图抵抗运动,则可能会看到额外的“溢出”运动,为了减轻这些运动,应在放松和自主运动期间评估。 张力障碍性痉挛可以以多种方式出现,可能表现为鼻部收缩、面部表情、嘴唇撅起或吸吮、舌头运动障碍、嘴角回缩和颈阔肌痉挛。OMD有时是节段性的,与颈部或肩部肌肉的肌张力障碍(颈肌张力障碍)、眼睑(眼睑痉挛)、上面部肌肉或喉部(痉挛性发音障碍)有关。 当出现眼睑痉挛和上面部肌肉痉挛时,称为梅格综合征。偶尔它可能是多灶性的,例如,一个从青年时期就有“作家痉挛”(手部局部肌张力障碍)的人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出OMD。询问身体其他部位的肌张力障碍的先前或长期症状是有用的,因为他们可能不是自愿的,但它们的存在增加了新的下颌骨症状由OMD引起的可能性 诊断 OMD的诊断是复杂的,因为它以各种形式和严重程度呈现。诊断基于个人信息、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肌内肌电图 (EMG) 确认。OMD患者通常由神经科医生诊断并意识到他们的问题。鉴别诊断包括 TMJ 疾病(如磨牙症或自发性髁脱位)、面肌痉挛和心理障碍。 OMD的症状会因情绪因素而恶化,这也是延误诊断的原因之一。 治疗 药物:目前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的各种药物疗效的循证信息不足。然而,抗胆碱能药物、巴氯芬、苯二氮卓类药物、抗帕金森药物、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和锂是一些用于管理OMD的药物。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被认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大脑重塑,从而减少肌张力障碍运动。 这种反应在音乐家中得到了很好的认可。 肉毒杆菌神经毒素 (BoNT) 注射:BoNT注射液是治疗OMD的一种有前途的疗法,它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毒素,可阻止突触前连接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导致骨骼肌的暂时化学去神经支配。如果以EMG为指导,BoNT注射可以留下更好的效果,这样可以延长BoNT注射之间的间隔。BoNT注射主要依赖于技术。根据治疗剂量的不同,预计会出现下颌无力或震颤、失去微笑和吞咽困难等副作用。oNT 可能具有免疫原性,一些患者在多次注射后可能会出现继发性无反应。据报道,BoNT治疗舌肌张力障碍时出现吞咽困难、言语问题和过度肌肉无力。 深部脑刺激(DBS):深部脑刺激手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与治疗肌张力障碍,对于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OMD,可以通过对苍白球或丘脑底核进行深部脑刺激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OMD) 的特征是下颌、面部和舌头持续或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导致姿势异常,有时还会出现震颤。下颌肌肉不自主的、重复的、有规律的收缩,随着自主动作而恶化,应怀疑OMD。颞肌、二腹前肌、咬肌和翼外肌通常受累,触诊时可能肥大和触痛。OMD 可以通过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口服药物、物理疗法和深部脑刺激来成功管理。
潘宜新 2023-04-24阅读量4814
病请描述:3、诊断 腹部超声因其安全、简便、无创、经济,临床上常作为首选。超声检查通常可提示胆囊萎缩,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轮廓模糊,胆囊内胆汁暗区消失,胆道积气等胆囊内瘘的间接征象。CT及MRCP也是常见的辅助检查,在放射学上若表现为部分或全部肠道梗阻、胆道积气、肠道内阳性胆石,则亦可诊断胆囊内瘘。ERCP和胃镜检查若发现胃十二指肠壁上有异常开口且伴有胆汁样分泌物溢出可以术前确诊,但为有创操作。目前,绝大多数胆囊内瘘仍为术中确诊。因胆囊内瘘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即使有许多辅助检查,漏诊、误诊率仍高,术前诊断仍困难。对于既往明确胆囊结石,突然出现如下症状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胆囊内瘘: 3.1胆囊结石颈部嵌顿,但辅助检查提示胆囊萎缩; 3.2胆道感染急性发作过程中原有症状及体征突然缓解; 3.3既往胆囊结石病史且结石巨大,如当直径>1.5cm,但此次检查提示结石消失; 3.4病程中反复出现腹泻或营养不良,尤以进食油腻食物后为著; 3.5既往无腹部手术史但突然出现急性肠梗阻; 3.6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出现黄疸或反复出现胆管炎症状; 3.7反复出现胆道感染症状且伴不伴胆道出血; 3.8反复呕吐胆汁样物质或宿食,可伴有咖啡色样物质。 4、治疗 胆囊内瘘病程长,很少能自愈,且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发生癌变,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根据胆囊内瘘的病因、瘘口的位置及大小、患者手术耐受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1手术原则 去除原发病灶,中断瘘管,关闭瘘口,解除消化道梗阻,充分引流,根据术中胆管情况决定是否行胆总管探查及放置T管。当术中探查怀疑有癌变时应行术中冰冻活组织检查,视结果决定进一步手术方式。 4.1开腹手术:手术中尽量完整切除胆囊,但因胆囊内瘘患者腹腔内大多黏连严重,若术中 考虑完全切除有困难时,可行胆囊部分切除术,并将部分胆囊组织或大网膜修补瘘口,胆囊残留黏膜可灼烧后旷置于腹腔内。 4.2目前,腹腔镜技术的大力发展,腹腔镜下手术已不是胆囊内瘘的禁忌症。腹腔镜下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胆囊内瘘的一种发展趋势。 5、小结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同时结合超声、内镜、CT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胆囊内瘘的术前诊断率。术中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以及围术期对并发症的防治在胆囊内瘘的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目前治疗胆囊内瘘的主要方式为开腹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趋成熟,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胆囊内瘘的一种趋势。对于高龄、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如若能在行ERCP或胃镜诊断胆囊内瘘的同时进行一些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更大受益。 本文选自:叶楠等胆囊内瘘39例的诊治分析。
赵刚 2022-12-25阅读量1339
病请描述:陈志扬 晚期肿瘤患者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这时候传统的治疗方法失效了。患者不能手术、化疗和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也失去意义。怎样治疗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国外有专门的治疗,叫做PaliativeCare,中文叫姑息治疗或者称之为舒缓治疗。这两个名字,病人听起来可能会很失望,使得病人失去战胜癌症的信心,引发精神崩溃。所以本人认为叫支持治疗更加妥当。因为这个名字会让病人觉得他不是一个人在与癌症抗争,不是孤立无援,有医生、护士在与他们一起努力。 晚期肿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时刻都在折磨他们。由于治疗这些病人往往不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大型医院没有兴趣,民营医院缺乏专门的人才,因此晚期肿瘤患者这个群体实际上承受这巨大的病痛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有许多医生也想为病人治疗,但是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先进的技术。这里本人和大家分享一些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理念。 1、癌痛 晚期肿瘤患者70%以上伴有疼痛。疼痛的危害极大。疼痛导致病人无法得到休息、食欲差、精神抑郁,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于癌痛的治疗,国外的治疗指南,包括三阶梯治疗和NCCN癌痛指南,都存在重大错误和不足,在指导临床医生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的时候,受商业因素影响巨大,对于严重的疼痛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本人从事癌痛治疗多年,有一整套完整的精准治疗癌痛方法。有需要就医可以直接来我专家门诊(徐汇区东安路270号肿瘤医院,1号楼631诊室)。这里不再赘述。 2、饥饿 晚期肿瘤患者很多人实际上是饿死的。鼻咽部、口咽部肿瘤、食管癌、胃癌、肠癌患者晚期由于肿瘤的影响,病人无法进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最终全身衰竭死亡。不能进食的患者,如果长期依靠全静脉营养,经济负担太重,也没有相应的医疗机构专门提供这样的服务。如果有机会,最简单的方法是做胃造瘘或者空肠造瘘手术,把食物、药物经过造瘘管注射进胃肠道,让病人实现肠内营养,这样可以完全解决患者的营养问题,不让病人的生命在饥饿中逝去。 3、呕吐 呕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不好的体验。贲门肿瘤患者不但无法进食,还会呕吐。因为他们的唾液腺功能正常,时刻都在分泌唾液。这些唾液本来是要吞咽下去进入胃的,由于梗阻了,只好呕吐出来。唾液中含有水和人体必须的消化酶,白白吐掉不但可惜,可能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而且还容易误吸进入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此时把胃管插入贲门肿瘤上端,负压引流出来,定时收集起来,再经胃造瘘管或者空肠造瘘管回输入胃肠道,可以很好地消除病人的呕吐,对于维持病人水电解质、消化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 如果病人的呕吐是发生于幽门梗阻,也会出现频繁的呕吐。这时候可以把胃管插入患者的胃腔,收集胃液到“皮老虎”中,再经过空肠造瘘管回输给病人。这种方法有非凡的意义。“皮老虎”中的胃液,看起来很恶心,但是里面的东西比金子还宝贵:胃酸、胃蛋白酶、水、电解质等。胃酸是激活胰酶的最重要元素,酸度越高,人的消化能力越强。胃蛋白酶也是消化食物的有力武器。水电解质就更加不用说了。总之,这种治疗将不但会消除呕吐,改善和恢复病人的营养状况,消除水电解质紊乱,会让病人的生命延长很久。 4、胸水、腹水和水肿 病人的胸水和腹水有很多原因。最主要原因是肿瘤引起的渗出,还有就是病人肝功能差造成的低蛋白血症。也有病人因心脏功能衰竭引起水肿、肾性水肿。临床医生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晚期肿瘤患者的局部水肿主要有静脉回流障碍和淋巴管回流障碍两种原因引起。肿瘤压迫静脉血管,血液回流障碍造成局部水肿,如一侧上肢或下肢水肿。如果压迫的部位是淋巴管,则引起淋巴水肿。鉴别起来也很简单,有紫色淤血就是静脉受压,没有紫色就是淋巴水肿。这种病人非常痛苦。一般医生都束手无策。其实,只要做一个旁路手术,用人造血管绕过肿瘤建立旁路就可以很快消除局部肢体的水肿。 5、呼吸困难 晚期肿瘤患者的呼吸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果是由于肿瘤侵犯呼吸道导致呼吸道狭窄导致患者通气困难,可以气管切开;如果胸腔积液压缩肺组织引起呼吸困难,可以放掉一些胸水。大量腹水导致患者膈肌上抬,导致肺总容量和肺活量减少,也可以放掉一些腹水。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也可以让患者在家中备氧气机制氧,病人吸氧会缓解呼吸困难。 6、便秘和尿潴留 患者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影响食欲和消化吸收。可以根据病因选择用药。如果患者的便秘是由于服用阿片类药物引起,可以及时调整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大黄通便胶囊、乳果糖、麻仁丸等许多药物都是有效的。一些患者尿路梗阻的患者必要时要安放输尿管支架,甚至肾盂造瘘。如果病人膀胱很胀大,可以让患者家属用热水袋在病人的小腹上敷,热量传到梗阻的膀胱颈部,有助于解除痉挛,促进排尿。也可以让患者的双手泡在一盆温水中,刺激诱导病人排尿。必要时还是需要留置导尿管。 7、发热和肿瘤热 晚期肿瘤患者如果有发热预示着病人病情严重。发热显著提高病人的代谢率,消耗增加,同时如果病人进食困难,病人的生存期将显著缩短。肿瘤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抗生素的作用很有限。找出病因和感染的源头、针对病因治疗的最重要的选项。 8、虚弱的治疗和生存期延长(续命) 经常有人提出来,医生能否让病人过年后“再走”、“等病人外地的亲人回来见最后一面”等要求,实际上是让医生给病人续命。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说,通过恰当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让病人续命。 晚期肿瘤患者表现有极度虚弱、无力、面色发绿等。实际上病人是没有从化疗和放疗的损伤中恢复过来。临床医生需要把病人体内的残余化疗药物排出来、修复组织的损伤(西医伤科技术)。可惜这些治疗方法产生不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占床位,一般医院难以开展。而且,掌握这种技术的医生太少! 与此同时,要想让病人的生存期延长,还应该加强营养支持、维护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9、阳光下户外活动及心理治疗 在既往的科普文章中多次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陈志扬 2022-07-31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桥本氏甲状腺炎能治愈吗?会不会癌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医说养生 甲状腺大讲堂 2022-03-20 17:00 随着近些年来大众对自身健康的逐渐重视,生活中有不少人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自己有甲状腺问题,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就属于自身免疫导致的甲状腺炎,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导致甲亢和甲减交替的话,可转化为桥本甲状腺毒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呢?这个病会不会恶化癌变呢?下面就讲解下该病的相关医学知识。 第一、何为桥本氏甲状腺炎 桥本氏甲状腺炎之所以叫“桥本氏”是因为该病最早由一位名叫Hashimoto的日本人发现的。该病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中存在攻击甲状腺的自身抗体,同时还存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补体,这些成分攻击甲状腺细胞,导致机体的甲状腺滤泡受到不同程度的炎症破坏,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病率约为1%~2%,其中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且多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摄入高碘、病毒感染、辐射、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 第二、得了桥本氏甲状腺炎会有哪些表现 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并不熟悉,但是如果发现自己甲状腺肿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得了甲状腺炎。早期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通常没有临床不适症状。随着炎症疾病的缓慢进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结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表现。 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导致的甲状腺肿可通过肉眼观察即可发现,患者会有颈部肿物出现,用手触摸感觉肿物的质地坚硬。少数患者会因甲状腺重度肿大出现压迫气管、食管的症状,比如呼吸不畅、进食困难、面部水肿等表现。 与甲状腺肿相伴随的常常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的代谢异常表现。患者可出现嗜睡、畏寒怕冷、记忆力减退、少汗、身体倦怠乏力、便秘、体重增加。同时病人可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症状。 第三、临床治疗措施 桥本氏甲状腺炎很难治愈,目前临床上无法针对该病病因进行彻底的根除治疗。通常临床症状不典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并不需要治疗,随诊观察即可。当患者有甲状腺肿大、甲减症状的时候,可选择口服激素药物进行替代治疗,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左旋甲状腺素。 如果患者的甲状腺肿大已经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口服药物症状不缓解或者怀疑合并有甲状腺癌的话,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缺点是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概率很高,常需要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第四、桥本氏甲状腺炎会恶变吗?如何进行日常管理? 大多数的桥本氏甲状腺炎并不会恶变,患者仅有颈部甲状腺肿、甲减的表现。但如果患者短期内颈部肿物明显增大,出现咳嗽、气促、吞咽困难、声音障碍时,要考虑是否存在癌变,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检查。 此外,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应尽量少吃海带、海蜇、带鱼、紫菜等高碘食物。生活上注意劳逸结合,秋冬季节注意身体保暖。如果孕妇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在妊娠期间需要遵医嘱用药治疗,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9849
病请描述:妙龄少女相亲屡屡失败!竟然是因为这个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朱鸯 撰写 孙莉 审校人见人爱 花见花开妙龄 美少女为什么她 总是 相亲失败 ? 难道……近日,一位母亲求助:自己25岁的女儿小朱情绪低落,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原来多年前,小朱原本姣好的面容出现变化:最初只是眼干和口干,她并没有太在意。可慢慢地,小朱还出现龋齿,双腿也长满了皮疹。由于容貌的改变,每次相亲小朱均遭到拒绝,一次次打击令她心灰意冷。经过医院的系统检查,发现原来小朱是得了一种叫做 “干燥综合征”的疾病。什么是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症(Sjogren's Syndrome, SS)是以泪腺、唾液腺分泌减少,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特点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风湿病,除有涎腺、泪腺功能受损外,可出现多脏器多系统受累。干燥综合征具体病因未知,研究提示可能与EB病毒感染和潜在的遗传因素下免疫调节失常有关。临床发病的高危人群为40-50岁年龄段、女性人群。有哪些临床表现?干燥综合征起病不易察觉,多数患者无法确切指出发病时间,且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较大。局部表现口干燥症:70%-80%的患者诉有口干,此症状易被忽视;50%的患者出现猖獗性龋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50%的患者出现间歇性腮腺肿痛,多数在10天内自行缓解;其他常见表现还有舌痛、舌面干裂、口腔黏膜溃疡或感染等 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可出现眼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严重者会有“痛哭无泪”的感觉其他外分泌腺均可受到波及,例如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等系统表现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等,约有2/3患者出现外分泌腺体外的系统损害。皮肤:局部血管受损,特征性表现为紫癜样皮疹骨骼肌肉:关节疼痛、肌炎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或(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有出血现象消化系统:胃炎、胃酸减少、慢性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心肺系统: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减低、晕厥甚至心力衰竭肾脏:肾小管性酸中毒,引起低血钾性肌肉麻痹,出现乏力、多尿等症状肝脏:黄疸、恶心纳差、腹胀、肝区不适、腹水、肝脾大等非特异症状 会导致哪些并发症?干燥综合征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眼部干燥所致的结角膜病变,如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眼部感染约30%-50%的患者伴有肾脏损害,最常见的为肾小管间质性病变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肺间质性病变、肺动脉高压等约20%的患者伴有肝脏损害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心脏损害,导致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约5%的患者伴有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出现淋巴瘤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什么情况下要及时就医?如果有长时间伴有口干、眼干的症状,同时伴或不伴有其他病变,应及时去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口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每日都感到口干舌燥,需要频繁饮水但仍不能缓解;吞咽干性食物有困难,必须用水辅助;成人期后有腮腺反复或者持续性肿大;有猖獗性龋齿,舌干裂,口腔往往继发有霉菌感染。眼部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每日都感到眼睛干燥,难以忍受;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以上;反复感觉有沙子吹进眼睛的异物感;其他症状:长期的阴道干涩、皮肤干痒突然出现四肢无力,不能行走、甚至不能下床活动各系统不能以相关专科解释的情况如胸闷、长期咳嗽、皮肤出血点、夜尿增多、低钾乏力、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晕厥、麻木等有哪些治疗方法?目前干燥综合征尚无法根治,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阻止疾病进展和延缓内脏损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症状的治疗眼干者应用人工泪液滴眼,一般建议使用含有透明质酸盐或羧甲基纤维素且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难治性或严重眼干者可局部使用含有免疫抑制剂的滴眼液等;口干者可采用酸柠檬含片等刺激患者唾液分泌,多饮水,并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护理,预防牙周病。系统症状的治疗当干燥综合征出现血管炎及神经、肺、肾、肝、血液等多系统损害时,可根据病情,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用系统性治疗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等。当肾脏受累出现肾小管酸中毒时,需补钾并纠正酸中毒。日常需要注意什么?由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腺分泌减少,抗菌能力下降,导致口腔的炎症,日常应保持口腔湿润、清洁,多饮水,可使用非药物来刺激唾液腺分泌,如无糖的酸性糖片、木糖醇或无糖口香糖等,同时禁烟禁酒。使用防龋牙膏,避免咀嚼坚硬的食物,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护理,预防牙周病。眼干燥者可采用人工泪液滴眼,睡前可涂眼膏保护角膜,避免使用减少泪液产生的药物,同时保持良好的睑缘卫生,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及长时间用眼。皮肤干燥者可使用皮肤润滑剂和保湿剂,以减少皮肤干燥和瘙痒。阴道干燥者过性生活时可使用表面有润滑剂的安全套,或使用水润性润滑液,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由于发热及口腔黏膜干燥引起的食欲减退,宜进食富有营养的清淡软食,忌食辛辣及过冷、过热、过酸等刺激性食物,确保充足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温度保持在18-21℃,湿度保持在50%-60%,可缓解呼吸道黏膜干燥所致干咳等症状,并预防感染。外出佩戴口罩、墨镜、手套等,注意关节保护,避免寒冷、情绪激动,忌饮咖啡等饮料以免刺激血管收缩。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注意避免激烈运动。应定期进行专科门诊复查,遵医嘱坚持正确服药,勿随意减用或停用激素,了解药物副作用,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本病预后较好,特别是病变仅限于唾液腺、泪腺、皮肤黏膜外分泌腺体者。有内脏损害者早期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和处理,大多是可以控制病情,从而避免疾病对机体造成长期损伤的危险。
孙莉 2021-05-29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