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一、中、西医分述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慢性胆囊炎系胆囊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10%左右,大多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少数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病人群中女性居多,男女比率约为1:1.9,发病年龄集中于30-55岁之间。祖国医学无慢性胆囊炎病名,但在两千多年前《皇帝内径》中的别篇《灵柩·胀论》早有相关记载,不仅明确了病位在胆,还陈述了其症状为胀,即胆囊胀大之意。其发病率占总体2%-10%,下列为常见病因:①感染:由来自于肠道或胆道的细菌逆行上至胆囊,包括以大肠杆菌为主的、链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等;②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或oddi括约肌痉挛为主的功能性减退;③代谢因素:与人体脂质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且肝细胞产生的病理性胆汁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④过敏因素:可引起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临床发现在注入血清等后患者会出现胆绞痛的症状,胆囊壁炎性浸润性改变;⑤血管因素:走行经过胆囊内的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胆囊内供血不足,长期导致胆囊粘膜缺血、缺氧引起慢性炎症性病变;⑥心理因素:慢性胆囊炎患者性格趋向热情外向,同时心理特定具有易怒、急躁、敏感、忍耐度降低、恐惧、抑郁等性格特点,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肝胆功能紊乱,诱发本病。中医认为,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滋生,同司疏泄,病理上相互影响,瘀堵不通,病因病机不外乎:①饮食所伤:嗜食肥甘厚腻、酒肉之品,食积不化,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减退,长期饮食、消化功能下降,气血虚弱,致肝胆之功失衡,或气机壅滞,致脾胃升降失司,内生湿热,或暴饮暴食,或食不果腹,饮食失常,脾胃功能受损,土虚木乘,影响肝胆疏泄之功,而成胆胀;②七情内伤:《金匮要略》中有所阐述,怒为肝志,过怒则伤肝,使肝胆疏泄失常,故有口苦,善太息之症;思为脾志,忧思伤脾,气机壅滞,运化不及,气机升降失司,故有食少、纳呆,反酸、呃逆之表现,其次为喜、悲、恐、惊皆伤心耗气,使气机失调,肝气郁而不畅,诱发本病;③气郁曰久:气为血之帅,可行血,亦可生血,气郁则血流不畅,生血乏源,瘀血阻痹胁络,故胁下胀痛;④久病或劳欲过度:久病伤气,劳则耗气伤血,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正气不足,易受邪而发病,再者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血虚则肝经失养,故胁肋隐痛,胆腑功能下降,故诱发本病;⑤寒邪外感;外寒侵袭经脉,寒则收引,经脉因感受寒邪而收缩,收缩则经脉像缝一样屈曲着,所以身体远端的孙络、浮络,因体内经脉收缩牵引而骤然产生疼痛,寒甚则加重;《病源论》中亦曾有所阐述,肝、胆、肾此三经脉的正经循行经过胸胁,邪气沿经脉循行至胸胁,伤其经脉,邪气与正气相争,故引胸胁疼痛。刘荣民根据临床观察,将慢性胆囊炎根据疾病发展分为缓解期与发作期,缓解期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情志不畅,气机失调,肝胆失疏;②饮食不节,胃土虚弱,胆木乘湿土;③肝胆气滞,疏泄失常,气滞血瘀;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过食肥甘、厚腻,脾胃运化不及,内生湿热,湿热熏蒸肝胆,气机不畅;②病情进展,邪热伤津,大肠津亏,燥屎内结,腑气不通,见阳明腑实证。姜树民教授等认为可划分为两大方面,肝郁气滞与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每因情志抑郁,焦虑或暴怒,皆能使气机阻滞,肝脏功能异常,气血失和,气阻络痹而致胁痛。肝胆湿热常因饮食内伤,或湿热浸渍,脾失健运,内生湿热,阻遏中焦,肝胆失其疏泄,导致本病。本文选自安娜,慢性胆囊炎研究进展。
赵刚 2021-03-07阅读量9944
病请描述:远离卒中 邻居张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十多年了,近日突然出现左侧眼睛视物不清,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老爷子有颈动脉狭窄,这令原本工作就很忙碌的张先生有些不知所措。张先生的父亲所患的颈动脉狭窄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今天,小编带你了解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并指导你如何及时发现颈动脉狭窄,避免发生中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中风”或“脑卒中”)。 1.颈动脉狭窄的原因 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动脉硬化以后,血管壁上沉积了大量的脂质斑块,这些斑块占据了血管腔,造成血管的狭窄。就好像自来水管一样,如果管道里沉积了大量的水垢,水流就不通畅了;再加上颈动脉有个“Y”字形分叉,当血液向上流动时,分叉的地方更易出现冲击、旋涡,从而使得斑块更容易在此形成。斑块不断长大后,会加重血管的阻塞,或斑块脱落后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使供应大脑的血流越来越少,造成脑缺血,就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脑中风的发生! 2.如何识别颈动脉狭窄 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颈部超声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 2)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a.脑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b.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是短暂性、可逆性的,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内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c.缺血性脑卒中:通常表现为有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脑组织损伤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危及患者生命。 附:颈动脉狭窄计算公式: 狭窄程度(%)=(1-最窄处管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管径)×100% 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50%为轻度狭窄 ▶50%~69%为中度狭窄 ▶70%~99%为重度狭窄 ▶99%~100%为极重度狭窄或次全闭塞 很多人在颈动脉狭窄早期是没有症状的,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因此,想要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预防中风,我们应从定期专业的体格检查着手。 (温馨提示:远离卒中—如果您的年龄超过40岁,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长期吸烟、饮酒、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一定要及早做颈动脉超声筛查,尽早弄清楚自己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狭窄。如果您已经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狭窄,则应尽快明确斑块的性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积极去除促进动脉硬化发生的因素,通过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降低罹患中风的机率。同时,一定要注意定期复查,一般每半年一次。如果斑块变大或者超声回声由中强回声变为低回声、混合回声,则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童仙君 2020-06-04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剥脱性骨软骨炎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骨软骨因为外伤破坏或反复轻度外伤导致血运障碍,骨软骨坏死脱落形成碎片,碎片包括软骨和软骨下方的骨质。软骨碎片以及增生的滑膜在膝关节内反复摩擦,形成大小不等的游离体,像下雪天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且在膝关节内不断的破坏其他软骨部分,从而形成更多的膝关节内的游离体,。游离体大小、数目不等,可发生关节绞锁,关节磨损产生关节炎,在膝关节内形成恶性循环。 剥脱性软骨炎一般好发于运动量比较大的人群,这些人群会存在频发的连续不断的一些创伤,从而造成了骨及软骨无法修复的损害,而引起剥脱性的软骨炎,引起软骨。的剥脱和形成膝关节腔内的游离体,但是有一些老年人没有大的运动量也没有经常受到外伤也会发生,可能跟内分泌系统和年龄软骨的代谢有关。 剥脱性软骨炎可以出现关节的肿胀、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减轻等等症状,也可能因为关节软骨游离体形成,而造成关节的绞索,甚至膝关节不能活动,但是也有部分患者仅有酸痛,酸胀等症状,没有出现严重的关节症状。 治疗:儿童治疗只需制动以减轻疼痛,防止游离体的发生。青少年和成人一般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制动等。对于持续引起症状的损伤和关节内游离体,需手术治疗。 在我们临床治疗经验中,在膝关节镜下可以发现剥脱性软骨炎常发生在膝关节易受损的股骨髁部,髌骨软骨和股骨滑车等部位, 往往剥脱性软骨炎的软骨剥脱块多位于负重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炎,一般会对剥脱性软骨炎进行微骨折术处理治疗,可以较好的缓解症状。目前国际上也采用可吸收的内嵌型螺钉内固定以及新鲜或冰冻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
崔孔蛟 2020-03-27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1.何谓睾丸扭转? 睾丸与精索由于一定因素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也叫精索扭转。睾丸扭转易发病年龄段:产后28天;另一为青春期。依据扭转部位的不同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两类。鞘膜外型睾丸扭转多见于新生儿、胎儿,于胎儿后期、新生儿期睾丸刚下降至阴囊,引带未完全融合于阴囊壁,因此,睾丸、附睾和鞘状突作为一个整体较为游离,容易发生扭转。 鞘膜内型睾丸扭转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原因与解剖异常关系密切:①睾丸系膜、引带过长或缺如,增加了睾丸的活动度;②鞘膜壁层在精索上止点过高;③睾丸精索完全被鞘膜包绕,后外方与阴囊无附着点缺乏固定(而正常时该部位有一小部分无鞘膜覆盖);④睾丸下降不全或异位。此外,青春期提睾肌的反射较为活跃也是睾丸扭转的原因之一。 外界温度改变时或激烈运动时提睾肌痉挛、不规律收缩,易在解剖异常的基础上诱发睾丸扭转。此外,阴囊外伤也会造成睾丸扭转。 2.如何诊断? (1)突然发生睾丸剧痛,睾丸迅速肿大,并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 (2)睾丸触痛明显,托高睾丸不能缓解或加重疼痛。睾丸和附睾的位置异常或触诊不清楚。 3.99mTC睾丸扫描,显示患睾血流灌注降低减少。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精索自身扭转而致睾丸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患侧睾丸增大,回声减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 3.鉴别诊断有哪些? (1)急性附睾炎:患者往往发热,尿检可见脓性细胞。 (2)阴囊血肿:这类病人有明确的外伤史。 (3)鞘膜积液:这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很痛,可透光。 4.治疗 如果发生睾丸扭转,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手术。手术方法包括手术复位和手法复位两种。 (1)手术复位: 睾丸扭转作出诊断后,应争取时间立即手术复位,争取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完成手术。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后观察血运正常,再行睾丸、精索与阴囊内层鞘膜间断缝合固定,以免术后复发。如术中发现睾丸血循环极差,复位后仍不能恢复,应切除睾丸。 (2)手法复位: 一般在病初可以试行。应先给予镇痛剂及解痉剂,半小时后再将横位并上提的睾丸进行轻柔的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再用”丁”字带托起阴囊,让患侧睾丸充分休息。但手法复位后不能防止再次复发。 术后可以冰敷,以减轻疼痛和水肿,同时还要用”丁”字带将阴囊支持固定一周,使正常功能逐渐恢复。
吴玉伟 2020-03-11阅读量9698
病请描述:1.概述隐睾症或未降睾丸(UDT)是男性内分泌腺最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也是出生时最常见的生殖器疾病。治疗隐睾症病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潜力损害、睾丸恶性肿瘤、扭转和/或相关的腹股沟疝风险增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隐睾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在美国的标准治疗方式是睾丸固定术,即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而较少倡导激素疗法。然而,对于易感个体而言,即使将睾丸成功重新定位于阴囊,该方法可能会减少但不是能够完全阻止这些潜在的长期后遗症的发生。 2.隐睾的定义(1)隐睾症,或称未降睾丸,即睾丸未能下降到阴囊的位置,通常指已经存在但位于阴囊外的睾丸,但也可能最终以确认睾丸缺失为结果。所谓睾丸缺失,通常是指睾丸正在或已经萎灭的过程,且有证据表明其初始的存在,但在发育过程中很可能由于血管扭曲或其它血管因素而消失。(2)先天性隐睾症是指从出生之时起即位于阴囊以外的睾丸。获得性隐睾症则指出生时睾丸位于阴囊内,但其后被发现位于阴囊以外的位置。隐睾的具体位置可以是阴囊前(阴囊入口处或其上方),腹股沟浅袋(腹股沟外环口的远或侧方,腹直肌前方),腹股沟外环(或耻骨前),腹股沟管,甚至异位至会阴(最常见),或者腹膜腔(腹股沟管内环,膀胱、髂血管或肾脏附近)。(3)获得性隐睾症指睾丸位置出现上升,即在出生后的某个时间出现自发的睾丸从阴囊内向阴囊外的明显位置变化,也包括腹股沟手术诱发的这种睾丸位置改变。回缩性睾丸是指在查体时睾丸初始即位于阴囊外或很容易自发地离开阴囊的一种状态(通常与剧烈的提睾反射相关),但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并且至少可以暂时性的无张力且稳定地停留于阴囊内。萎缩性睾丸是在腹股沟区或睾丸手术后出现的睾丸体积的明显缩小,也包括由于长时间处于阴囊外或原发性的发育不良所致的睾丸体积缩小。 3.隐睾的并发症。(1)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隐睾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并且可能是最危险的因素。隐睾的病理变化是生殖细胞发育障碍,因此会导致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一般来讲,双侧隐睾患者生育能力下降明显。单侧隐睾的生育能力除与睾丸位置相关外,还与对侧睾丸生殖细胞和附睾的发育程度有关。(2)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文献统计约65%的隐睾患者合并有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原因是绝大多数隐睾患者的鞘突管没有闭合,肠袢降入阴囊内鞘突腔。一般情况下可以等待患儿稍大后将斜疝与隐睾一并手术处理。(3)睾丸扭转统计发现隐睾发生睾丸扭转的几率是阴囊内睾丸的21~53倍;可能与睾丸引带或提睾肌附着异常有关。隐睾扭转一般表现为腹股沟疼痛性包块,症状与腹股沟斜疝相似,但一般没有消化道症状。右侧的睾丸扭转注意与急性阑尾炎鉴别。(4)睾丸损伤隐睾常位于腹股沟管内或耻骨结节附近,位置较为表浅、固定,易受外界暴力创伤。损伤后睾丸会发生纤维变性,使其萎缩加速,导致生精障碍及性功能改变。(5)睾丸恶变隐睾患者发生睾丸肿瘤的机会是正常人的21~53倍。高位隐睾尤其是腹内型隐睾恶变发生率更高,其恶变率是低位隐睾的4~6倍。隐睾恶变的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隐睾发生恶变的可能原因除自身因素外,还与局部温度、血运障碍、内分泌变化有关。隐睾除应尽早行复位固定术外,术后亦应终生随访,同时注意对侧有无睾丸肿瘤的发病。
叶臻 2019-10-31阅读量9942
病请描述: 1、气滞情志不舒,忧思恼怒,湿浊阻滞,胆气不舒则见右上腹胀满,或阵发性纹痛,痛引肩背,或伴胃院部痞满,厌食油腻;胆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枢机不利,升降失常,开合不畅而诸症百出,阻于上焦则见胸胁痛,善咬喘;克犯中土则呕苦汁,呢逆,纳呆,口苦,院胁胀满、疼痛;阻于下焦则见小便短涩;阻于经络则耳痛鸣聋.舌淡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2、痰湿过食肥甘,湿浊阻滞,胆为中清之府,清净之液受邪所扰则易变为湿秽痰浊,而症见右上腹疼痛,或阵发性加剧,痛引肩背,伴沉重感,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不爽,右上腹压痛。胸胁堵闷,呕吐痰涎,眩晕,体重烦冤,往来寒热.舌淡,或有齿痕,苔腻,脉滑或濡。 3、湿热或热毒肝胆疾病在急性期多为湿热,胆腑湿热是胆腑的功能异常,胆囊局部或胆经的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组症状。其多由胆腑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胆汁郁结,欠而生热;或肝之湿热下移于胆;或脾胃升降障碍,湿热逆犯于胆造成湿热蕴结胆腑或胆经经络。右上腹疼痛,或阵发性加剧,痛引肩背,或伴沉重感,高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甚或右胁肋剧痛,腹胀而满,拒按,寒热往来,神昏谁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或弦滑。 4、癖血忧思恼怒,情志不舒,湿浊阻滞,导致血行不畅而症见右上腹刺痛,拒按,或阵发性加剧,痛引肩背,腹内症结,或伴沉重感,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舌暗有疲斑,脉涩。 5、阴虚少阳常少血多气,或过食辛辣,或湿、热伤阴,而症见右上腹隐痛,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口苦咽干,潮热盗汗,皮肤干涩,疾痒,舌红少苔,脉细。 6、阳虚胆腑,属阳,又为甲木,案少阳之气,藏清净之液。或湿邪损伤阳气;或气滞而致阳气不运;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而症见右上腹疼痛喜按,困倦乏力,食少纳呆,虚烦不眠,面色恍白,心恼气短,舌淡苔薄,脉沉弱无力。 治疗: 在临床用药上,对中药的排石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大黄、番泻叶、芜花、金钱草、茵陈、虎杖、龙胆草、青篱、柴胡、半边莲等可使胆汁的流量增加;如大黄、番泻叶、芜花、巴豆、姜、半夏、大青叶、丹参等可使Oddi括约肌张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柴胡、黄苹、木香等可增加张力;桅子、槟榔、芒硝可使胆囊收缩;大黄、龙胆草、青篱、大青叶等可抑制胆囊运动。有实验证明,对胆汁流增加的效应大小顺序为:茵陈、大黄、金钱草、桅子、柴胡、木香、积壳。对Oddi括约肌最低通过压效应大小的顺序是:柴胡、金钱草、桅子、积壳、黄答、大黄、茵陈、木香。目前我国各地使用的排石汤多以上述药物为主,从而亦可推论这些药物入胆经。 胆腑疾患主因为湿与滞,湿又有痰湿、湿热之分;滞有气滞、湿滞之别,湿滞不化郁而生热,热盛为毒,或湿滞日久而变生砂石。目前,对于阴虚症多责之于肝,对于阳气虚一症,在胆石症中认识还不够。 本文选自王和天,刘殿池,赵荣莱.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赵刚 2017-05-12阅读量1.1万